新浪江西 资讯

鄱阳湖小鱼钩钓来大产业

政府微信网站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每天晨雾未散时,位于鄱阳湖畔的鄱阳县管驿前村的老匠铺,已响起“叮叮当当”的锻打声年过七旬的王水根微微眯眼,仔细端详着手中那枚刚淬火的“鄱阳尖”,这枚细巧如柳叶的鱼钩如今正搭乘远洋货轮驶向全球三十多个国家,成为海外钓友垂钓时的“心头好”。

小钩子有“大江湖”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渔舟唱晚”的烟火里,鱼钩是最鲜活的注脚鄱阳湖养活了世代打鱼为生的渔民,湖边也聚集了众多以制作鱼钩为生的作坊,作为鄱阳县传统主导产业的鱼钩产业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湖区里的渔民就地取材,用湖边红条石磨制钩尖以熟铁锻打钩身“轻、利、韧”的特点,让鄱阳鱼钩在长江流域声名渐起。

钓青鱼需粗钩硬梗,钓鲫鱼则要细钩软尖,春汛用短柄钩抢潮头。秋捕换长柄钩探深潭“老辈人说,鄱阳湖的鱼认钩。”鄱阳湖文化研究会会长胡柏涛介绍,这种“因水制宜”的工艺也是人与湖的对话。

走进白沙洲乡内青村,几乎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都挂着成串的鱼钩,70岁的李奶奶坐在门槛上穿钩线竹篮里的红虫、米糠随动作轻晃,“我嫁过来时婆婆教的不是针线是认铁、烧火、淬水这手艺比陪嫁的金镯子金贵。”

老手艺唱“新弦歌”

在鄱阳镇的“渔跃工坊”90后设计师林晓芸正对着电脑调整鱼钩造型。“传统‘圆背钩’适合野钓,但海外市场流行‘轻量版’我们用钛合金替代部分钢材重量减了30%钓鲈鱼更灵敏。”

她指尖划过样品钩身刻着微型的鄱阳湖纹样“客户要文化符号我们就把湖浪、渔船雕在钩尾。”

传统与创新的碰撞在鄱阳鱼钩产业里从未停歇更意外的是鱼钩文化还催生了“钓旅融合”每年鄱阳湖开渔季,来自全国的钓友会聚于此,比赛用的全是本地鱼钩赛后还能进作坊体验锻打带几枚刻着自己名字的鱼钩回家。

“以前总觉得‘老手艺’没出路现在看守着鱼钩也能过上好日子。”大学学机械设计的王浩如今回作坊改良锻打模具我用3D建模优化了12道工序效率提了30%爷爷说这是‘给老手艺装新引擎’。”在他看来鄱阳鱼钩的未来是“传统基因+现代翅膀”的双向奔赴小鱼钩钓来“大市场”鄱阳鱼钩的“内需密码”藏在一组接地气的细节里在南昌渔具城“鄱阳钩”是老钓友的“默认选项”我这店开了20年鄱阳钩占货架70%。”店主赵强指着一排亮闪闪的盒子介绍。

鄱阳县双港镇

曾经靠外出打工为主的村庄

如今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有小锤”

县城青年创业者小吴

把传统鱼钩做成国潮文创

钩尾刻上“鄱阳湖”“庐山云雾”等字样

一场直播能走2000单

如今的鄱阳全县

注册的鱼钩渔具企业大大小小有76家

其中生产型企业33家

外贸型企业43家

产品远销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地

越来越多海外钓友成了“鄱阳钩迷”

有的甚至专门来鄱阳学艺

带动当地研学游、工业旅游升温

小小的鱼钩

一头系着千年湖风

一头牵着时代新梦

钓起的不仅是肥美的鱼

更是一个县域的经济活力

织就的不只是全球市场的网

更是千万百姓的幸福图景

来源:人民网江西频道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