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江西 资讯

南昌百年老街巷,呈现全新烟火味

南昌发布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每天6时的晨光里,油条的酥香裹着豆浆的热气漫过南昌大士院半步街,早起的街坊用南昌话互道“早安”, 一句“恰了啵”,轻轻唤醒老街新一天的烟火气。

岁月沉淀:

从“观步门”到“半步街”的百年往事

今年85岁的徐为祥坐在半步街街边的石凳上,看着熙熙攘攘的人流,眼神里满是感慨。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刚搬到半步街时,这里还是另一番模样:街道宽不足一米,脚下是坑洼的土路,“一到下雨天,走一步滑三步,回家得拎着满裤腿的泥;赶上晴天刮风,尘土能迷得人睁不开眼。”

如今再看半步街,早已换了新颜。原本狭窄的土路被拓宽了,违建被一一拆除,就连斑驳的墙面也被精心绘制了特色图案,老南昌街景、市井生活跃然墙上,成为游客们争相打卡的地方。

在半步街巷口的不远处,一面斑驳的砖墙上用复古字体印着半步街的过往沿革,旁边挂着10余张泛黄的老照片,有旧时巷弄里穿梭的行人,也有附近的老码头旧照,仿佛在无声诉说着这条老街的岁月沧桑。

南昌有一句民谚:“七门九洲十八坡,三条半街九十九巷”。而半步街便是这三条半街之一。这条老街的故事远比人们想象的更悠长,其历史能一直追溯到宋元时期。当时,叠山路西端设有城门,名为“观步门”,因门内设有崇华观(清代改称五台庵)而得名。后来,由于南昌方言中“观”与“半”音近,口口相传间,“观步街”渐渐被唤成了“半步街”,这个带着市井温度的名字,一叫就是几十年。

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紧邻老的南昌港,半步街成了人流、物流和商流汇聚的热闹之地。“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因为工作搬到这里,在八一桥派出所当户籍警,管着两个居委会的1600多户居民,谁家几口人、在哪上班、孩子多大,我都晓得。”83岁的王强提起当年的半步街,打开了话匣子,“那时候,这条街上有很多做小生意的。特别是靠近现在阳明路的地段,是整条街的‘黄金角’,想占个好摊位,天不亮就得过来守着,去晚了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每天天还没亮,扬子洲、蒋巷的村民就背着竹篓赶来,里面装着刚晒好的干鱼、干辣椒,还有新鲜蔬菜,找个角落就能摆摊;要去鄱阳、都昌的人,也得到半步街对面的码头坐船,街上满是拎着行李的旅客,吆喝声、脚步声、船舶鸣笛声混在一起,能从早响到晚。”

三次“蝶变”:

从泥泞土路到“老味”新巷的改造升级

时光流转,半步街的热闹从未消散,反而在岁月的打磨中愈发鲜活。这份鲜活,离不开一次次精心地改造升级。大士院西区社区主任肖云霞介绍,半步街前后经历过三次较大的改造,每一次都让它焕发新的生机,也让它更有魅力。

第一次改造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南昌市推进旧城改造,半步街原本狭窄的土路被拓宽,毛棚房、木板房全部被换成了砖混结构房屋;第二次改造则是2021年启动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这次改造更注重“内外兼修”:施工队拆除了街上的违章搭建,重新规划优化了空间布局,还增设了便民设施,如休息的石凳、照明的路灯等;而最近的一次改造,是2024年的大士院街区改造提升,这次改造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让半步街的“老南昌味”更浓了,不仅在整个街区新建设了3处古色古香的牌楼,还通过墙面彩绘、复古招牌酒幌、特色路标等点缀方式,为市民游客营造出怀旧氛围。“现在走在街上,就像穿越回了老南昌的热闹年代,不仅居民觉得亲切,很多游客也特意来打卡。”肖云霞说。

烟火新生:

从街坊集市到打卡地的活力延续

老街换了新颜,更让“老字号”商铺迎来“新生”。在半步街做“无矾鸡蛋油条”生意的程林夫妇,就是最直接的受益者。“我们家跟半步街的缘分,得从爷爷那辈说起。爷爷最早就在大士院卖豆浆油条,到我这是第三代了。”程林说,他和爱人刘菊蓉接手店铺后,想着一定要好好经营这门老手艺。

夫妻二人的铺子不大,却藏着“独一份”的美味:油条、麻圆、“糖果”、豆浆,都是传承了几十年的老味道。“我们家的‘糖果’是祖传秘方做的,豆浆也都是现磨的,那味道别的地方还真吃不到。”程林一边揉着面团一边颇为自豪地说。

随着“网红南昌”的热度攀升,半步街成了游客打卡地,店铺的生意也越来越火。“以前主要做街坊生意,现在不一样了,每天都有外地游客专门找过来,有的是看了网上推荐,有的是听朋友介绍。碰上节假日,得从凌晨忙到下午,能卖出2000多单。”程林说,游客最爱点的就是他家的“糖果”,很多游客第一次吃就问“这是什么”,吃完还得再买上两三个,游玩路上吃。

程林夫妇的忙碌,是半步街烟火气的缩影;游客们的驻足,是老街新活力的注脚。夕阳西下,半步街的灯光渐次亮起,沿街石凳上街坊们摇着蒲扇闲谈,商户店里的吆喝声依旧热闹,刚买完小吃的游客举着手机拍照,把老街的暮色与烟火定格成风景。

从宋元时期的观步门街巷,到计划经济年代的烟火小巷,再到如今的活力打卡地,半步街的变迁,是南昌老城区更新的缩影。改造留住了老街的“魂”,老商户守住了城市的“味”,年轻人与游客的到来,又为这里注入新的“活力”。这条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老街,正以“新”“老”交融的姿态,续写着属于南昌街巷的新故事。

来源:洪观新闻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