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江西 资讯

你不知道的新余抗战

新余发布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88年前,七七事变爆发,全民族抗战拉开序幕。在新余,日军曾犯下多少滔天罪行?中共党组织在新余开展了哪些抗日斗争?为抗战做出哪些努力和牺牲?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有必要重温这段历史,共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侵华日军在新余犯下的滔天罪行

1937年8月15日,日军首次空袭南昌,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江西遭受日军侵略整整八年。其间,南昌、九江、彭泽等县市沦于敌手,都昌、余江、景德镇等县市部分沦陷,宜春、萍乡、新余等县市遭日军严重骚扰破坏。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江西省84县,有78县遭日军严重烧杀掳掠,难民和伤病员达510万以上。1938年窜入江西至1945年7年间,江西伤亡504450人(其中死亡313249人),被毁房屋391874栋,财产损失达10072023344千元(法币,当时国民政府发布的法定货币)。

新余不是沦陷区,在防御和相持阶段,日寇的铁蹄未触及新余,但在溃退时短期路过新余,对新余人民造成空前浩劫。仅据文字记载可供查考者,日机9次侵入新余、分宜两县上空,进行轰炸和扫射。陆地3次铁蹄践踏新余大地,犯下滔天罪行。据不完全统计,打死打伤两县百姓889人,强奸妇女200多人,烧毁房屋4058间,杀猪5669头,杀牛3493头,杀鸡鸭18740只,抢粮48055担,抢走金银财物48954件,总计损失折合法币285407.6万元。

中共党组织在新余的抗日斗争

1927年7月,新余、分宜两县建立第一个党组织,到1937年7月,10年间中国共产党在新余南部山区,领导人民群众,组建革命队伍,建立苏维埃政权,反抗国民党统治,奋战在苏区工作第一线。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江西的中共党组织,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达成停止内战合作抗日的协议。1938年1月,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成立。这种形势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是苏区的新余,留下坚持地下斗争的中共党员,很快与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恢复和重建新余地区的党组织,积极开展抗日活动。

1937年至1939年,新余县境内恢复和建立1个党支部,后发展升格为区委,最后发展为中心区委,由熊官盛任书记。分宜县境内先后恢复和建立3个党支部、1个县委组织(中共黄土坑党支部、中共东坑党支部、中共分宜苑坑檀溪支部以及中共分宜县委)。党组织建立和恢复后,贯彻落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宣传和动员广大群众进行抗日救亡斗争,选送青年参加新四军,明确建立抗日武装等等。但到1939年底,两县党组织遭到国民党严重破坏,新余地区共产党人转入地下斗争,继续秘密从事抗日活动。到1945年,原新余中心区委书记熊官盛与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新余籍学员谭斌筹划组建抗日挺进第一师,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新余在抗战中的贡献

全面抗战时期,新余不是沦陷区,作为前线的后方,新余地区人民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踊跃参军参战,筹措运输粮草,设置收容站救济难民,捐款捐物等等。

(一)踊跃参军参战

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江西共征兵103万人,数量位居全国第四。抗日战争时期,按当时人口总数计算,加上无统计年份的征兵数目,新余和分宜均超过征兵数量不超过百分之五的征兵极限,达到百分之七点多。据统计,新余县1937年345人,1938年5424人,1939年1603人,1940年1至3月1450人,两年多时间,共有8822人参军。其后无统计数字可考查,人员数额大大超过前三年。分宜县,1937年8月至1940年年底,共有3350人参军,其后也无统计数字。与此同时,新余、分宜两县参加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日前线奋勇杀敌的现役军人为数不少,仅分宜县就有310人。

(二)筹措和输运粮草

抗日战争时期,江西是当时全国后方三大产粮省之一,每年上交军粮3亿斤,有力地支持了东南战场的抗战。全面抗战爆发后,新余全县每年征购和输送稻谷10万石(1石等于120斤)以上。1937年冬,分宜县政府收集全县民众积谷32472石全部转作军粮,送交萍乡、宜春和新余县的驻军。1940年,新余发生水灾和旱灾,仍输出7万石余粮。1939年12月至1940年7月,新余县上交征购大米1.5万大包。1940年秋收后,采购1万包大米上交。同年9月,新余县政府向每区征集8000斤大米,全县6个区,共4.8万斤。1941年至1944年,分宜县共征收、征购、征借稻谷33.3376万石,有力支援抗日前线。

(三)设置收容站,救济难民

随着武汉、南昌等城市失守,大批难民涌入新余地区。1938年,涌入新余县的难民有1500余人。县政府成立“难民救济委员会”,分别在罗坊、江东、水北、观巢、姚圩等地设置难民收容站,将难民安置在祠堂、庙宇和农户家中,供给食宿。1940年4月,又在第二区下村乡设立难民招待所。截至1940年9月5日,全县共收容难民1300余名。分宜县政府在界桥乡白田村设立难民收容所,每个难民每天分发菜金5分、大米若干。

(四)捐款捐物

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多的多出,少的少出”等口号感召下,1937年9月,新余、分宜两县从知识界开始,县城各学校教师踊跃认购“救国公债”,并鼓励学生参加“捐献10架飞机”的运动。同年,分宜县民众认购救国公债4万元。1939年,新余县开展富户购捐活动,县商会认募2400元,第一、二、三、四、五区各捐款2320元,第六区认募2000元,全县共募捐16000元。另有寒衣捐募7495元,棉背心捐募1780元。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决战阶段后,国家财政困难,资金短缺,新余、分宜两县政府要求教师和国家工作人员节衣缩食,一律打赤足,穿布鞋、草鞋。为抗日救国,公务人员不得用稻谷做酒、熬糖;各机关、学校一律食用糙米,并掺入杂粮。

来源:新余市史志办、新余市融媒体中心(图片来源:江南都市报)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