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活化石在靖安落户住下就不想走了

政府微信网站
关注
日前,全国生态保护红线领域首个野外科学观测站——鄱阳湖流域生态保护红线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江西省靖安县揭牌成立。
这座绿水青山的“智慧大脑”,悄然聆听着这片土地的生命脉动。而被称为“水中活化石”、现存体型最大的两栖动物——大鲵,在此处的安宁栖息,也成为靖安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生动写照。

靖安被誉为“中国娃娃鱼(大鲵)之乡”,这里的保护之路坚定而清晰:拆除小水电站、创新“生态卫士”执法、实施河长认领制……
一系列举措也迎来回响,2022年5月,科研人员在靖安北潦河发现珍稀野生种群,将其命名为“江西大鲵”——这是我国首个遗传身份明确、野外稳定繁殖的大鲵纯种种群。“经过多年努力,靖安已经成为大鲵的天堂。”靖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罗小红说。

当野生的“江西大鲵”在自然怀抱中苏醒,靖安在人工繁育领域的探索也未曾停步。这条保护之路,因“野外复苏”与“人工繁育”的双线并行拥有了“双保险”。

早在1996年,中源乡古竹村的郑水生便开始了与大鲵为伴的生活,他仿照野生环境建起繁殖沟。“大鲵喜暗畏光,白天一般躲在石缝中。”郑水生通过分龄驯养将鱼苗的成活率大幅提升。在人工驯养、繁育成功后,郑水生又与靖安县大鲵研究所、南昌大学生物系联合开展大鲵繁殖课题研究,科研成果获得省、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如今,每年有数百尾“游回”山河,渔业部门持续十余年的增殖放流,已让两万余尾大鲵回归自然。郑水生坚信:“它们属于山河。”

“大鲵对水质极度挑剔,是生态环境的‘试金石’ 。”10月19日,在江西大鲵文创体验中心,讲解员郑冰凌正带领前来研学的小学生探索自然与科技的奥秘,依托“中国娃娃鱼(大鲵)之乡”的品牌,靖安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每逢周末,位于雷公尖乡长坪村的体验中心便吸引大批游客前来。
靖安还将大鲵产业深度融入全域旅游,打造了文创体验中心、“鲵好酷”运动公园等一系列特色项目,推动科普与体验式旅游蓬勃发展,实现了物种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这背后是一套系统性的“靖安模式”:一产利用生态,培育出大鲵、棘胸蛙等名特优新农产品;二产服从生态,绿色工业占比超86%,生物医药等产业异军突起;三产保护生态,避暑游、冰雪经济火热。
江西大鲵的故事,正是靖安“两山”转化的鲜活样本。这片山水以其灵秀与丰饶证明:守护古老的生灵,能够激活年轻的发展动能——生态保护与民生富裕,在此间同频共舞、生生不息。
来源:人民网江西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