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故里焕彩文昌里文旅融出新篇

抚州发布
关注一条古街,承载着临川文化的千年记忆;一折戏文,唱响了跨越时空的艺术共鸣。连年来,我市以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深入挖掘汤显祖文化资源,通过“以戏为媒、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让古老的街巷在戏曲韵律中焕发新生,成功塑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新IP。

修旧如旧 存续城市记忆
文昌里,因毗邻文昌阁而得名,历史上曾是临川老城通往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码头,商贾云集、人文荟萃。这里不仅是“东方戏圣”汤显祖的故里,也是“临川四梦”的创作源头,每一块青石板、每一处明清建筑、每一座古戏台都承载着深厚的戏曲文化底蕴。
随着城市变迁,这片曾孕育了戏曲瑰宝的街区一度沉寂,古建筑年久失修,戏曲文化的物质载体面临消失的危险。
转机出现在2015年。我市将文昌里改造列为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工程,以打造戏曲文化传承展示区为目标,系统推进保护更新工作。工程团队秉持“修旧如旧、保持肌理、延续风貌”的原则,对980亩地块内的180幢传统建筑、13条历史街巷进行系统性修复,特别是对玉隆万寿宫古戏台等重点戏曲文化场所进行精心修缮,让戏曲艺术的物质载体重焕光彩。

2024年8月,这项“文昌里经验”成功入选住建部首批保护利用示范清单,为全国戏曲文化街区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抚州样本”。
“我在这条街长大。”文昌里老居民陈爷爷站在修缮一新的街口,欣慰地说:“石头还是那些石头,但街‘活’了,唱戏的声音又回来了。”
古今交融 激发消费活力
存续历史,是为了让戏曲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绽放新光彩。在扎实保护的基础上,文昌里以戏曲文化为核心,积极探索“非遗+”“国风+”等新业态,推动戏曲从舞台艺术走向沉浸式体验,从艺术欣赏变为可感的当下生活。

阳光下,文昌里宛如一幅流动的戏曲画卷。青石板上,身着戏服元素的年轻人穿梭往来,镜头定格间,古今戏曲文化在此交汇。“快些拍,戏曲巡游马上就要开始了!”游客的催促声,折射出街区以戏曲为主题的文旅常态。
夜幕降临,灯笼次第亮起,文昌里转入《寻梦牡丹亭》的实景意境。戏曲主题美食街上香气弥漫,戏曲脸谱绘制、戏曲服饰体验等非遗体验吸引众人围观。“我们推出的‘临川四梦’戏曲系列文创,从雪糕到戏扇,今年国庆期间日均销售近千单。”文昌里一位创业店主自豪地介绍。
自2024年起,文昌里推行“小业态、轻改造、长周期”的培育策略,鼓励青年开发戏曲主题文创,为街区注入持续的活力。强劲的市场表现印证了其成功:2025年春节假期接待游客72.2万人次,“五一”假期达65.8万人次,接连位居全省热门景区前列。“如今,文昌里的夜比白天更鲜活,有戏可听、有景可看、有梦可寻。”许多市民发出这样的感慨。
以戏为媒 推动文化传播
作为“东方戏圣”汤显祖的出生、创作与安息之地,文昌里的文化复兴,始终以“戏”为魂。这里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是一个以戏曲为脉络的立体文化场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实践地。
围绕戏曲这一灵魂,中国戏曲博物馆、玉隆万寿宫古戏台相继开放,大型实景演出《寻梦牡丹亭》常态化上演,共同构建起“人在街中游、梦在戏中生”的沉浸式戏曲体验体系。每周,玉隆万寿宫的古戏台上,《牡丹亭》《南柯记》的唱腔婉转流淌。“专程从南昌带孩子来,就为在百年戏台上听一折原汁原味的《牡丹亭》。”游客李女士的话,道出了许多游客的心声。

立足这一深厚根基,抚州以文昌里为支点,积极实施“戏剧出海”战略。2024年9月,2024汤显祖国际戏剧交流月在此盛大启幕,西班牙、英国、墨西哥等国剧团齐聚在此,中外戏剧同台竞演,观演突破10万人次,国际文化交流的声浪持续扩大。
与此同时,《牡丹亭》等经典剧目持续扬帆出海,先后赴英国、德国、新西兰、秘鲁等国演出。在莎士比亚的故乡英国斯特拉福德,一座中式“牡丹亭”戏剧地标耸立,成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象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岚多次携抚州地方戏曲走出国门,她所饰演的“杜丽娘”广受海外观众赞誉,成为中华戏曲国际传播的名片。
从千年商埠到戏曲圣地,文昌里的生动实践表明:传统文化一旦找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便能焕发强大生命力。在这里,戏曲不再是陈列的艺术,而是流淌的生活;历史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生动的当下。
出品丨抚州市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