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变“金山”,抚州这样实现!

抚州发布
关注“真是太好了,承包期直接延到2065年。”在资溪县嵩市镇法水村,林农付志和手捧着刚领到的林地延包确权证书,指尖轻抚“林地经营权”一栏,笑着对身旁一同领证的邻居说,“这下算是吃下了‘定心丸’,可以放心往山林里投钱了。”
日前,法水村10多名林农共同领取了崭新的林地延包确权证书。红彤彤的证书上,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归属清晰,承包期限明确,让大伙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法水村拥有2.08万亩山林,森林覆盖率高达89.78%,这本是村民的“绿色银行”。然而前些年,林农们却为林地承包问题犯了难。“部分林地承包期只剩10年左右,权属不清晰、经营权不稳定,导致投资主体犹豫不前,林业发展受困于周期长、投入大的瓶颈。”嵩市镇党委书记喻江文道出症结所在,“承包期‘余额’不足,林地流转困难,林农也对投入改良缺乏信心,担心付出的努力付诸东流。”
民有所呼,改有所应。以关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抚州作为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围绕“千万资源变千亿产值”目标,以改革破题、以科技赋能,在绿水青山间探索“百姓富”与“生态美”相统一的路径。
改革从破解“权”的难题入手,将“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作为关键,创新推出“县镇村三级协同+延包登记同步+实景地图精准指界”模式,清理历史遗留问题,扎实推进林权延包工作。“将承包期从2035年延长至2065年,相当于给林农吃了长效‘定心丸’。”市林业局副局长王飞介绍,目前,全市已签订延包合同3.12万份,覆盖林地45.49万亩;同时,在全国首创林业经营收益权证制度,已颁证537本,涉及林地13.39万亩。产权关系明晰后,林农投资信心大增,社会资本也更愿意进入,长期“沉睡”的山林资源被有效激活。
产权明晰焕发山林新生机,科技创新则为林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法水村3000亩高标准笋竹两用林基地,付志和正操作无人机吊运毛竹。“以前这活需要好几个人忙活大半天,现在一个飞手几分钟就能完成。”更让他称奇的是新引进的“AI号竹器”:“0.5秒就能扫描一根竹子,位置、直径、壁厚等数据全部录入系统,比老师傅的眼力还准。”南京国家农创中心竹产业首席技术顾问万涛在旁边补充道:“这些数据串联起从探笋、挖笋到竹鞭抚育的全过程,全链条数字化管理正推动竹林经营从‘凭经验’向‘靠数据’转变,这是林业现代化的大趋势。”
科技赋能林业的场景在抚州不断涌现。我市已与中国林科院、省林科院等10余家科研院所建立合作,2024年组织12个林业科技服务团深入基层,培训林农和技术员超千人次。科技助力让传统林业焕发新活力:2024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721亿元,较2021年试点前增长72.5%;全市422万亩林下经济蓬勃发展,真正实现了“绿叶子”变“金票子”。
“现在政策明朗、技术先进,经营山林省力又增收!”付志和算了一笔账:凭借林权证抵押贷款,他不仅将笋竹两用基地扩大了700亩,还添置了智能设备。他计划明年再扩种几百亩,对未来充满期待:“这山,肯定会越来越‘金贵’!”
付志和的话语,道出了抚州众多林农的心声。从明晰产权到科技兴林,从盘活资源到产业升级,这片绿水青山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由绿变金”的蝶变。
出品丨抚州市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