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江西 资讯

新余,厂城融合奏新曲

新浪江西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高能耗高污染的钢铁企业如何高质量融入城市发展,如何实现现代意义上的产城融合,一直是国内很多“城市钢厂”全力破解的重大课题。

作为一家典型的“城市钢厂”,新钢集团通过60多年的努力,逐步探索出一条钢企与城市深度融合、共同发展的新路子。

2020年,新钢荣获中国“2020绿色发展优秀企业”称号。2022年,新钢成为第一批被国家授予“双碳最佳实践能效标杆示范厂培育企业”称号的钢企。

今天的新钢,已经发展成为能耗低、生态美、环境好的绿色低碳花园式钢企,并以超过一千亿元的年营收总量,当之无愧成为带动新余地区经济发展的钢铁龙头。

  挺起钢铁工业“脊梁”

钢铁是工业之粮。钢铁业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落指地方,一个钢铁厂就能孕育一座城市,一家钢企就是支撑一座城市发展的脊梁。

对新余而言,钢城的背后,挺立的是钢铁脊梁,傲然的是宝武新钢。那么,钢铁脊梁“钢”在哪?

——“钢”在因钢立市。厂是一座城,城是半座厂。1958年,新钢在“美丽的误会”中诞生,在国家号召下,数万年轻人从天南海北涌向新余。对于小县城新余,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因为它“面积小、人口少,不沿边、不靠海,也没有好的自然资源禀赋”,要突围和发展只能靠工业。事实的确如此,有了钢铁这份工业之粮,新余才终于有了腾飞之翼。随着新钢发展步入正轨,为适应钢铁工业发展,国务院批准设立、恢复新余市。半个世纪过去,作为江西最小的地级市,新余人均生产总值位居全省前列,而在新余2023年“开年第一会”上,“钢铁是立市之本”仍被明确坚持。

——“钢”在因钢强市。钢铁产业在新余经济发展中始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即使是在锂电异军突起、数字经济方兴未艾的今天,钢铁产业占据全市经济半壁江山的地位仍然毫无动摇。

GDP数据最为直观:鼎盛时期,钢铁产业一度占到新余全市GDP的70%,对财税的贡献达到58%。尤其2017至2019年,规上工业中钢铁产业占全市GDP比重不断上升。即使在钢铁“寒冬期”的2022年,钢铁产业依然实现营收1001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营收的55.27%,为新余市乃至江西省经济稳中向好态势奠定坚实基础。

直观的还有税收数据: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税收收入48.16亿元,占全市税收收入比重为29.8%;全市钢铁产业完成税收收入31.99亿元,占全市税收收入比重为19.8%。2012年至2019年,仅新钢一家,最高完成的年税收就达到23.97亿元,占全市税收收入比重的16.9%。2021年,新钢完成税收18.21亿元,占全市税收收入比重的11.3%。

在2022年底正式加入中国宝武集团之后,厂城融合拥有了更多发展机遇。新钢集团立足新余,全盘布局,谋划钢铁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文章。中国宝武积极推进“一基五元”产业深度融合江西省相关产业发展,加强与新余在相关领域的深度合作,以宝武之力助推新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前,新余正在全力对接中国宝武“一基五元”的战略规划,积极争取宝武中央研究院江西研究中心、稀土钢创新中心、废钢回收利用江西营运总部等8个项目在新余市落地。

经过60余年发展,新余的钢铁产业已形成“铁矿石采选—炼铁—炼钢—轧材—钢压延加工”较完整的产业链,以新钢和渝水区为核心的新余钢铁和钢材加工产业集群成为全省重点产业集群。新钢牵头创建全省钢铁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建立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2022年共开展产销对接活动36场,签约金额49.2亿元;开展产业链招商签约活动79场,签约金额1272.19亿元。

  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6月28日,世界最薄电工钢领域的“手撕钢”——厚度0.1毫米的宽幅超薄高牌号无取向电工钢在中国宝武新钢集团轧制成功。这是国内该规格产品的首次突破,也是全球钢铁行业首次实现1250毫米宽幅、0.1毫米超薄无取向电工钢的全流程生产,标志着我国在宽幅超薄无取向电工钢领域的研发和生产达到世界最高水平。

研发过程中,团队依靠自主创新,攻克多个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突破现有装备极限,不仅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还将轧制宽幅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扩展至1250毫米。这一关键性突破,使中国宝武新钢集团成为全球首个具备年产万吨0.1毫米宽幅超薄无取向电工钢能力的企业,年生产能力跃居全球第一。

10年前,新钢还没有硅钢技术,如今率先生产出世界最薄硅钢。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新余全力推动钢铁传统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高建钢、容器板、汽车板、稀土钢、高牌号电工钢等中高端产品比例达到60%以上,企业抗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

“刚进厂那会儿经常要冲上炉台靠人力作业,每天都是一身汗一身灰。现在多数时间是坐在智慧集控中心点鼠标,两座大高炉所有工位的运行状态全部显示在大屏幕上。如果高炉出现问题,控制系统会预先报警精准提示,我们可以第一时间及时处理解决。”新钢炼铁厂高炉作业区作业长邹永刚在2500m3高炉工作了十余年,他最大的感触是:大高炉越来越聪明了。智慧集控中心使人员优化率达到25%,年节约人工成本近200万元。

变化的背后,是新钢基于行业发展趋势和竞争新热点不断转型升级的攻坚步伐。近年来,新钢集团提出“加快数字化转型、打造智慧化工厂”目标,与华为公司、宝信软件、海康威视等国际国内一流科创及互联网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数智新钢”建设。

经过努力,新钢通过一批信息化、数字化项目的实施,已经建立完善了“质量一贯制管控、一级计划管理、一级成本核算”的统一平台,实现了厂内人、车、物的闭环和精细化管理,实现了全流程工艺质量数字化管控和性能预测,实现了生产全过程的可视化和透明化。

“新钢集团推进数字化转型的主要方向,就是要让钢铁大生产拥有一个‘数字大脑’和‘智能身躯’,最终实现生产智能化、少人化乃至无人化。”新钢集团首席信息官、数智化部主任兰志明告诉记者,新钢正在摸索“数字化+”的新路径,着力从技术上打通不同系统间的“数据孤岛”,在管理上实现各个系统、产线、工序的数据共享和指令快捷,最终以数字化的普及运用提高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率。     目前,新钢已经装备并运行主要工序集控系统、平安新钢视频系统、运行稳定系统等数字管控系统;以智能检测化验、无人行车、自动取样、自动喷印打码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机器人和机械臂装备,广泛运用于原先的苦脏累险岗位,实现了生产现场的无人化、少人化。

打造最美城市钢厂

因为厂区几乎与城区无缝衔接,新钢在践行“低碳绿色、循环发展”的环保理念上从未懈怠。尤其是“十三五”以后,新钢一边开展环保治理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染源;一边实行产业转型升级改造,投入百亿更新设备,从根源上“节能降耗”;尔后又瞄准“吃干榨尽”能耗,不断提升资源利用率。

“两降一升”中,新钢趟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传奇之路。

“企业要想实现绿色生产,须紧紧牵住‘降碳’这个牛鼻子。”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关乎新钢企业形象,更关乎百姓福祉。2016年以来,新钢环保投入不断增加,先后实施了175个环境治理项目,配套建成污染防治设施216台(套),贯穿烧结、球团、炼铁、炼钢、轧钢、备煤、炼焦等全流程,累计投资94.44亿元。随着2022年年底焦化系统超低排放改造项目100%完成投用,新钢废气处理设施143套全部落地,实现无组织排放下降80%以上;21个废水治理项目,更是实现了废水“零排放”,每年可减少工业新水100万吨。

在原有产业“节能减排”上厚植优势后,新钢又瞄准了产业转型升改,从根源上“降碳”。耗时2年多建成的当前世界最大膜结构建筑群智能环保综合料场,让延续了60多年的全裸露堆放露天料场彻底告别历史舞台,每年可减少颗粒排放9400吨,真正实现“用煤不见煤,用矿不见矿”。

而将于今年年底完工的电弧炉节能环保升级易地改造一期项目,建成后面积达34.43万㎡,相较于原淘汰的“大电炉”,可降低能耗19.09kgce/t产品,减少粉尘排放量516.834t/a、二氧化硫排放量4.082t/a、氮氧化物排放量14.179t/a,实现固体废弃物全部循环利用,不产生废水,烟粉尘排放达到国家超低排放要求。而为提升高炉余热余能利用率建成的煤气综合利用高效发电项目,更是既榨干余热,又可在每发一度电中,降低煤气消耗2m³……

在国家“双碳”“双控”政策下,钢铁作为能源消耗大户,是国家重点调控对象。新钢在“消耗极限”上深耕细耘,逐步构建起“能源、水、固废”为循环的绿色生产系统,一批清洁化、节能化的项目陆续投用。

——年处理 25 万吨尘泥资源的转底炉生产线——尘泥综合治理项目,每年可回收次氧化锌约1.3万吨,蒸汽约16.4 万吨,将有害金属元素富集并提纯,真正变废为宝。

——新钢场地雨水回收综合利用项目(七滴水湿地公园),可处理雨水20000m³/天,实现了雨水径流回收利用及达标再排放。

在“推动公司环保绩效和工业旅游‘双创A’”的新目标下,新钢集团于2022年初制定并推出《印象新钢》“工业旅游十景”规划,力争将新钢厂区打造成为国家级4A景区。创建国家级工业旅游4A景区,是新钢推进厂城融合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生态发展的需要。

目前,新钢工业旅游景区的主要项目正日渐完善,其中“青花瓷冷却塔”、“七滴水湿地公园”、“烟囱温度计”等地标性艺术化工业建筑,已成为职工和市民争相拍照打卡地。新钢厂史陈列馆作为国内钢铁企业中唯一建造在高炉炉台上的厂史陈列馆,不仅为铁火交融的炉台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气息,还成为新钢工业旅游线路上的一个热门参观景点。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