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话现“危机” 7成家庭交流不说南昌话
“冇(mao)有”“谈砣”“恰饭”“困告”······这些熟悉的南昌乡音,你还听得懂,还会说吗?近年来,由于普通话的推广与年轻人对普通话的习惯性使用,南昌方言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90后几乎不再用南昌话交流,而且,现在的家长多不主张孩子讲南昌话。有专家认为,学习和推广普通话不能以牺牲南昌方言为代价,更不能让流传了几千年、极富魅力的南昌方言今后出现断层,并最终失传。
记者调查
三成家长用南昌话和孩子交流
方言的形成主要受地理区域和人口迁徙的影响。在先秦时代,南昌处在“吴头楚尾”的位置,所以当时南昌的方言毫无疑问融合了吴方言和楚方言。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在西汉时期,汉族主要生活在中原地区,江西区域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人口仅有35万。由于中原地区战乱频繁,中原民众在唐代、宋代、元代三次大量涌入江西。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当时江西人口已经达到1000万。由此看来,当时在江西生活的民众,很多来源于中原。中原的文化和语言与土著的文化和语言相互融合,形成了以南昌话为代表的赣方言。
南昌方言至今仍然保存着宋元时代的语言概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黎传绪教授表示,南昌人可以自豪地说,要想知道宋代人是怎样说话的,可以听听南昌人说话。例如南昌方言中的“梭来梭且”,其实指的是普通话中的“跑来跑去”,这里的“梭”指的就是古代织布所用的“梭子”,南昌方言生动地将古代汉语里的名词动用,非常形象。可以说,南昌方言是所有方言里最精彩的方言之一。
悠久的历史,让南昌方言保持了中华民族古文化的古朴和生动等特点。黎传绪说,宋代朱熹有句名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现代汉语来看,很难了解“问渠”的意思。“渠”在方言里,是第三人称代词“他”,此处指物,即“它”,所以,朱熹说的“问渠”,就是现代汉语中的“问它”。至于“许”字,就是南昌人说的“hei(音和“嘿”相近)”,譬如:“hei好”(那么好)、“hei美”(那么美)、“hei多”(那么多)、“hei清”(那么清)。因此,“问渠哪得清如许”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问它为什么那么清。”
现在南昌有多少孩子能够听懂并且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南昌话?又有多少家长在家中是用南昌话和孩子交流?近日,记者走访调查100户孩子在12岁之内的家庭,结果发现,仅有33户家庭里的家长会用南昌话和孩子交流;有57户只是偶尔用南昌话交流,而且这些家长都不主张孩子学习和使用南昌话;另外10户家庭,在家里完全不说南昌话,其中有4户家庭的家长还将孩子送往播音主持兴趣班学习普通话。
观点PK
正方:方言消失将导致地方文化缺失
方言承载着地方文化
对于现在的孩子不太会说南昌话的现象,不少“老南昌”表示不认同。家住东湖区的市民王建国告诉记者,他今年78岁,儿子一辈还能说说南昌话,但是孙子对于南昌话却听不大懂,甚至说话都是带着南昌口音的普通话。
“南昌话非常有意思,尤其是一些俚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学习起来是非常有趣的,感觉现在南昌人的家庭中学习方言的气氛正在变淡,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不要说南昌方言,只有在爷爷奶奶那一辈里才能听到地道的老南昌话。”1991年出生的南昌人李欣桐说。
对于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普通话来沟通交流,黎传绪说,普通话将会把所有方言同化,“方言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时就会消失。”黎传绪说,普通话犹如纯净水,方言则是一杯浓茶,不仅是语言交际的工具,更承载着地方文化。
“方言保留了很多古文化的信息,是非物质文化的资源和遗产,方言没有了,很多东西都会消失。”省文史馆馆员、著名地方文化学者宗九奇说,语言文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包含地方特色以及地方文化的南昌方言十分有必要。
南昌市民俗博物馆馆长梅联华说:“目前很多家长对南昌方言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南昌方言土,显得没有文化,其实南昌方言是很有趣的,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
专家:不少南昌人缺乏方言自豪感
黎教授认为,现在很多南昌人对于南昌方言的认识不够,甚至很多家长并不支持孩子使用南昌方言进行沟通,认为方言很土,这都是源自于南昌人对自己的方言没有自豪感,对本土文化没有认同感。“方言沉淀了很多古代的文化,尤其是南昌方言,延续了很多古文化,是保留得最好、最全的方言之一。例如南昌方言里的’企’(站),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一直沿用至今。”黎传绪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百姓孕育一方语言。方言、乡音,是家乡的标志、是乡情的寄托、更是家乡人亲情的纽带。南昌方言是宋元时期语言的活化石,身为南昌人要对自己的本土文化有认同感、对方言有自豪感,才能做到传播南昌方言和传承南昌方言。
黎传绪说,作为南昌人,能做的就是不要让南昌方言消失得太快,“方言是地方文化的一大特征,是地方文化的代表,所以保护和传承方言是十分重要的。”黎传绪认为,传承南昌话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传播和使用南昌话。宗九奇表示,要想保留南昌方言,就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来使用它,活的语言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南昌方言很丰富很风趣,涵盖的信息量比较大,很多话用普通话是表达不出来的。”宗九奇说。
南昌方言歌曲编入小学音乐教材
《地宝当家》的节目主持人阿志使用南昌方言主持,形成了自己的主持特色,吸引了不少市民的关注。“传承方言,不仅仅要通过电视节目的形式,有的城市已经开始实施了一些举措保护方言文化,南昌目前还没有这样的举措。”阿志说。
据了解,地道的南昌方言歌曲《藜蒿炒腊肉》2007年就已经编入了江西省小学音乐教材。不少音乐老师表示,通过音乐教育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和方言,是一种有效又有趣的教学方式。在大力推行普通话的课堂上出现地方特色方言,有助于孩子们了解南昌地方文化、了解家乡方言。
在南师附小红谷滩校区,一些低年级的班级甚至将“南昌话歌谣”放入了课外作业当中,“我们班主任让我们回家学习一首南昌话歌谣,学会并流利地唱出来才算合格。”该校一年级的曹同学说。
反方:说方言不方便沟通交流
“希望小孩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我们的普通话不好,希望小孩能够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说南昌话会影响到孩子以后说话的口音,对以后跟别人的沟通交流会产生一定影响。”8岁女孩戴昕颜的母亲周女士说。
在省财政厅工作的戴女士受家中老人影响,从小便会说一口流利的南昌话,但是工作以来,她说南昌话的频率越来越低,主要原因是工作中接触的人来自全国各地,为了方便沟通交流,她只能改变自己的乡音和说话方式。
“刚工作的时候,在一家建筑公司做会计,那里大部分是南昌本地人,说几句南昌话,大家都觉得亲切。后来考进现在的单位,很多同事听不懂南昌方言,说南昌话不便于沟通,也会让大家觉得我不够专业,所以说普通话变成了唯一的选择。”戴女士说,工作之后感觉自己的南昌口音也有了相应的变化。
农村老人为和儿孙交流学说普通话
在大家的印象中,相比在城市生活的人,在南昌农村生活的老人应该都是说南昌话的,然而市民周女士说,这种情况如今也有所改变。周女士的父亲常年生活在南昌县的农村,周女士等子女生活在城市里,只有双休或节假日,大家才会回农村老家看望老人,“我女儿和儿子都不会说南昌话,所以回去看望外公的时候,都是说普通话。父亲为了和孩子们交流,之前一句普通话也不会说的他,现在普通话水平也提高了很多,南昌话里夹带着一些普通话的腔调。”周女士说。
这种情形并不在少数,记者调查得知,大部分农村孩子有学习、使用普通话的意识;而城市生活的孩子,如今几乎只会用普通话沟通交流。“孩子不能说一口家乡方言,否则以后怎么走出去呢?如果要出省、出国的话,这些方言腔调都不便于跟人交流。为了小孩,我们老人家跟他们讲话的时候也要学习普通话。”周大爷说。
市教育局:没计划设方言课程
南昌目前是否开设了南昌方言的学习课程?对此,市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南昌还没有设立过南昌方言学习课程,也没有计划设立。“即使目前有相应的方言学习课程,那可能也是县区里的地方教体部门自行组织的课程。”市教育局工作人员说。
他山之石
一些地方想方设法保护、传承方言
闽南语教学进入初中课堂
2010年,由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周教授负责主编的闽南文化教材进入了厦门市18所小学和10所幼儿园,据悉,闽南文化教材包括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2014年,厦门市在100所小学和幼儿园设立了闽南语教学课堂;2014年下半年,面对初中阶段的闽南文化教材也和学生正式见面,就连有的小学广播体操都是用闽南语配音。
孩子暑托班开设沪语课程
2015年,上海师范大学爱心暑托班的课堂上,课程里的每一句台词都使用上海方言,爱心暑托班的志愿者教员必须通过沪语童谣、沪语绕口令、沪语与普通话的对译、沪语纠错等多个环节,才能成为沪语课程的老师。超过七成的家长愿意让孩子在课堂中学习沪语。几堂课程结束之后,有的孩子已经能够说简单的日常沪语词汇。
宜春建方言文化基地学校
2017年5月,为了让宜春的孩子长大以后能够“记住乡音,留下乡愁”,宜春市翰林学校建立宜春市第一所让“宜春方言进课堂”方言文化基地学校。
方言切磋
和专家切磋南昌话,看谁说得更“恰噶”
童年的乡音你是否还记得?你对自己的南昌话水平又有多少了解?对此,我们邀请了黎传绪教授为市民带来一段正宗的南昌方言故事,我们已经将这段南昌方言故事的普通话文字版本上传至南昌晚报微信公众号,市民可以关注南昌晚报微信公众号,如果你对自己的南昌话有信心,欢迎发送您的南昌话语音版本和专家一起切磋,比一比谁的南昌话更正宗。
以下为黎传绪教授出的南昌话题目,欢迎市民关注南昌晚报微信公众号发来你的正宗南昌话。扫描右方二维码即可参与活动。
腊根是鄱阳湖的人,家在新建的昌邑。这两年,乡下也过得蛮好,除了插秧,还养养猪打打鱼,还搞了一个果园,赚了不少钱。上个月,家里还做了一栋好大的房子,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地下的瓷砖,平平整整,墙上的油画,漂漂亮亮,就跟城里的宾馆一样。昨天大热天,腊根冒着大太阳,跑到城里来,请外婆、舅舅还有大姨几家人到乡下去做几天客。哪知道,几年没来,城里的变化真大,木板的房子拆得干干净净,高高的洋房一栋连一栋,拐弯抹角的小巷子也拆得没有了,到外婆家去的路就是找不到,不知道怎么走。腊根在街上转来转去,转了几个圈,转得头昏脑晕,热得汗流浃背,累得七死八活,肚子里饿得咕咕叫,到了傍晚还是找不到外婆的家。腊根很焦躁,突然想到一句话“有困难,找警察”,就到处看有没有警察。正好碰到有个警察下班回家,这个警察确实好,带着腊根走过大街,又走过一些偏僻的小巷子,最后找到了腊根的外婆家里。外婆一家人看到腊根来了,高兴得不得了,对警察不停地表示感谢。(南昌晚报全媒体记者万珺 实习生姜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