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正文

冷新生:内外兼修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

02015-03-08 08:59 新华网 0

  

冷新生:内外兼修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冷新生:内外兼修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

  新华网北京3月7日电 全国人大代表、赣州市市长冷新生7日做客新华网2015全国两会特别访谈,介绍了在《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近三年来,江西省赣州市在重大产业发展、重大平台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明显突破。

  以下为访谈实录:

  新华网:《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近三年来,赣州市在“内外兼修”上苦下功夫,不断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积蓄发展后劲,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请问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冷新生:《若干意见》出台实施近三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深切关怀、国家部委鼎力支持和江西省委、省政府强力推动下,赣州全市上下感恩奋进,抢抓机遇,主动作为,既苦练“内功”,又勤练“外功”,全力以赴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这里给大家通报几组数据:

  一是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12—2014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幅10.8%,分别比全国、全省高3.2和0.5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幅13.5%,分别比全国、全省高4.2和0.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27.0%,分别比全国、全省高8.4和4.4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年均增幅22.1%,分别比全国、全省高11.6和4.4个百分点;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幅27%,分别比全国、全省高14和5.7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12.2%,分别比全国、全省高1.8和1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12.8%,比全国、全省高0.4个百分点。

  二是部分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2014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0%,增速全省第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9%,增速连续三年居全省首位;财政总收入增长17.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2.2%,增幅均居全省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3%,增速全省第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6%,增速连续两年全省第一。

  三是与全国、全省差距逐步缩小。2014年,我市人均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城镇居民收入四个指标分别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46.5%、51.5%、37.6%、79.5%,比2012年分别提高了1.3、9.4、9.8、5.9个百分点;分别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62.6%、58.5%、65.4%、94.3%,比2012年分别提高了1.8、8.6、7、2.5个百分点。

  尤其是重大产业发展、重大平台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明显突破:

  一是重大产业加快壮大升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0亿元,增长14.9%。稀土钨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率先突破千亿元,家具产业集群突破7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超300亿元产业集群达到5个。赣南脐橙以53.89亿元的品牌价值居全国农产品价值榜榜首。生猪、蔬菜、油茶、茶叶等产业持续发展。区域性金融、物流、旅游中心加快建设。与此同时,产业结构加速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396亿元,增长19.9%。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发展迅猛,电子商务交易额117.5亿元,增长230%。全市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6.1︰45.6︰38.3调整为15.6︰45.7︰38.7,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0.4个百分点。

  二是重大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以来,一大批重大交通、能源、水利项目加快实施,重点工程项目开工419个,完成投资1815.1亿元,使赣州的区域地位、综合竞争力空前提升。昌赣客专正式开工,将结束赣南无高铁的历史。赣韶铁路通车运营。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占全省近1/4,实现县县通高速。黄金机场改扩建稳步推进。赣州南500千伏等25项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营,实现县县至少有2座110千伏变电站。

  三是重大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全省首个综合保税区——赣州综合保税区加快建设。全国内陆首个进境木材国检监管区——赣州进境木材监管区和定南公路口岸作业区建成运营,进境木材和脐橙出口实现集装箱运输全直通。赣州、龙南、瑞金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瑞兴于经济振兴试验区等重大平台建设顺利推进,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进展顺利,赣州国家钨和稀土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获批,国家家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成运营,为振兴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四是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出台全面深化改革配套文件21个。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国有林场改革基本完成。全国第一本林权类不动产权证,3月1日在我市崇义县发放。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全年发放贷款1523.5万元。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成效明显,新登记的私营企业及其注册资本分别增长57.8%和80%。金融改革创新扎实推进,组建赣南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赣州市金融研究院,设立前海股权交易中心赣州办事处,全省首家网络小额贷款公司、首家商业保理外资金融服务机构开业运营,全市各类金融机构达158家,赣州成为周边四省九市金融机构聚集度领先、门类最为齐全的城市。

  可以说,《若干意见》出台实施,汇聚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赣南苏区人民的深情大爱,开启了赣州发展新纪元。全市经济持续向好,民生显著改善,后劲日益增强,赣州从城市到乡村、从政风到民风、从物质基础到精神风貌,都发生深刻变化,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坚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工作要抓好,这具有政治意义”、“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老区,永远不要忘记老区人民”、“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提到“要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支持力度,完善差别化的区域发展政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的特别关心和关注。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深情嘱托,特别是贯彻落实好总书记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紧紧扭住振兴发展这一战略主线,继续坚持在“内外兼修”上狠下功夫,适应新常态、构筑新优势、创造新业绩,加快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不断开拓振兴发展新境界,让赣南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

  新华网:2013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实施方案》。一年多来,中组部、国家发改委和37个单位对口支援赣州力度空前、成效显著,请您简要介绍下对口支援给赣州带来了哪些实惠?

  冷新生:是的。为加快推进《若干意见》贯彻落实,由国家发改委和中央组织部牵头,39个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集中支援一个地区,从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给予赣州全方位支持,力度之大、措施之实、成效之好在全国也不多见,为赣州改革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在政策支持方面,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突出援县促市,量身定制扶持措施,共出台46个具体实施意见或支持政策,国家部委支持文件增至89个。同时,大力支持赣州先行先试,多项改革试点在赣州破题开篇、探索实践,赣州成为众多领域改革的试验田,发展活力持续迸发。在资金支持方面,加大力度,多管齐下,想方设法在民生投入、产业扶持、专项扶持等方面给予倾斜,目前已明确和落实到位的援助资金达42亿元,近三年中央和省下拨我市各类补助资金年均增幅达21.7%。在项目支持方面,在重大产业、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民生工程等项目布局上优先考虑,开辟“绿色通道”,目前已明确和落实到位的援助项目150个,有力增强了振兴发展的物质支撑和内生动力,使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步伐迈得更加坚实。在人才支持方面,通过干部双向挂职、组织人才培训、提供技术支持等多种形式,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强化人才和智力支撑。目前已开展人才交流培训145批次。支持赣州设立海外高层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江西理工大学成为部省共建大学并实现博士人才培养零突破,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为促进赣州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技术支撑。

  实践充分证明,中央作出对口支援赣南苏区的决策惠泽无边、影响深远。对口支援架起了中央和老区的“连心桥”。部委挂职干部带着对革命老区和老区群众的深情厚意,用脚丈量民意,用心服务民生,将中央的惠民德政送到千家万户,让老区人民更加真切感受到中央的关怀温暖。对口支援开启了部委与赣南的“直通车”。赣州和受援县(市、区)与部委沟通联系更加紧密、信息交流更加畅通、工作对接更加便捷,实现了顶层设计与基层落实的无缝衔接,促进了扶持政策、项目、资金高效落地。对口支援开辟了干部锤炼的“实训场”。赣州成为对口支援部委采集信息、调查研究、政策评估、干部锻炼的基地,以及教育实践活动的联系点,成为挂职干部深入了解基层、践行群众路线、锤炼实践本领的课堂,同时也提高了赣州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对口支援打造了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对口支援单位把诸多改革试点放在赣州先行先试,不仅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国家深化改革创新进行探索实践、提供试点示范。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总理报告的要求,在国家部委的关心支持和持续推动下,化感恩之情为奋进动力,全力配合做好对口支援工作,推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提速提质提效。

  新华网:振兴发展,民生开局。《若干意见》出台实施近三年来,赣州民生福祉大为提升。请您简要介绍下近三年来,赣州市着力解决了哪些民生问题?下一步将有哪些更有力的措施?

  冷新生:好的。民生是沉甸甸的责任,也是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以来,我们始终牢记习总书记“使苏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生活”的深情嘱托,始终坚持民生优先,艰苦奋斗、过紧日子,不修宽马路大广场,不建楼堂馆所,把更多资金、更多资源、更多精力投入民生。2012年以来,全市共整合投入民生类财政资金达800亿元,民生类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达56.6%,连续三年超过55%,年均增长23%。每年集中精力办好近百件民生实事,让广大群众在短期内得到了更多实惠,真切感受到了中央的关怀温暖。

  这里向大家通报几个方面的情况。一是实施规模空前的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63.08万户、263万农民告别透风漏雨的土坯房,红军和烈士遗属遗孀及后代全部住上新房。与此同时,新建各类保障房10.82万套,实现人均15平方米以下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二是实施农村人口安全饮水工程1.88万处,累计解决了278.4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三是新建改造农村公路7900公里,新建渡改桥125座、改造农村危桥380座,有效解决群众的出行难问题。四是完成低电压治理41.39万户,解决了7.1万户不通电山区群众的用电问题,18.65万户农民看电视难问题得到解决。五是着力提高特殊困难群体保障水平。将3.69万烈士子女纳入定期生活补助范围。城市低保标准由350元/人·月提高到430元/人·月,农村低保标准由170元/人·月提高到220元/人·月,农村低保享受人数由原来的32.14万人扩面到36.36万人,新增4.2万人。六是新建改造敬老院、光荣院、福利院“三院”257所,新增养老床位2.1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4张,提前一年达到国家目标。七是完成1099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新改扩建校舍302万平方米,改造校舍危房132万平方米,校舍D级危房基本消除;启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竣工157所,在建95所,新增公办学前教育学位7万多个,农村入园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可以说《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以来,赣南老表在短时间内告别了住土坯房的历史,不再喝米汤一样的泥塘水,不再是“出门三步羊肠道,百里千斤靠肩挑”,不再点煤油灯、用松明子照明,孩子们上学不再租民房、睡地板、吃冷饭,老百姓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发自内心念党的好、记党的恩,协力促振兴、携手奔小康的信念更加坚定。

  民生工作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总理在报告中提出“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我们将认真落实总理报告的部署,牢记民生为本理念,继续顺应民心关切,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一是着力办好民生实事。筹集资金300亿元以上全力保障民生支出,办好省市安排的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任务,实施农村安全饮水提质增效工程,推进农村低电压治理、农村公路改造和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大力扶持就业创业,扩大社会保险、农村低保覆盖面。二是着力实施精准扶贫。市、县两级财政各筹资10亿元设立扶贫救助专项资金,为扶贫对象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贷款担保。推进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通过产业扶贫、移民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保障扶贫、金融扶贫等多措并举,一对一解决突出问题。三是着力发展各项事业。抓好部省共建赣州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基本解决小学、初中寄宿生住宿问题,完成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继续开展“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专项整治,推进重大疾病免费救治和新农合大病保险,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控。完善城乡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统筹利用各种资源,促进养老服务与医疗、家政、保险、教育、健身、旅游等互动发展。

  新华网:刚刚您提到了精准扶贫的问题。《若干意见》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提出的五个定位,第一个定位就是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据了解,近三年来,赣州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精准扶贫取得了较大成绩,您认为,有哪些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

  冷新生: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持续打好扶贫攻坚战,深入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听了后倍受鼓舞。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集中力量打好新阶段扶贫攻坚战,对于全国革命老区推进扶贫攻坚具有特殊的示范作用。《若干意见》实施的近三年来,是赣州扶贫成效最大、减贫进程最快的时期,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到2014年底,全市扶贫对象由“十一五”末的215.46万人减少到105.06万人,扶贫对象减少11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14.28%,下降近16个百分点。

  近三年来,赣州举全市之力、集各方之智,在扶贫攻坚方面进行了多元化、多渠道和多种形式的探索实践,着力打造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的“赣州样板”,取得了明显成效。产业扶贫方面,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因地制宜、集中扶持脐橙、油茶、烟叶等优势特色扶贫产业。从2012年起连续三年每年投入1.8亿元产业扶贫专项资金,全市有近30万贫困群众通过脐橙产业实现脱贫;移民扶贫方面,高标准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385个,完成移民搬迁8.59万人,特别是上犹江库区1246户4988名“水上漂”农户全部移民上岸,祖祖辈辈的漂泊生活得到彻底改变;教育扶贫方面,扩大贫困家庭子女就读职校和上大学机会,通过培养一个贫困孩子,改变一个贫困家庭的命运。尽管地方财力极其有限,市县两级财政每年仍然安排5000万元,按每生每年补助1500元标准,实施贫困家庭子女中、高等职业学历教育财政补贴。争取上级教育部门支持,在普通高校招生考试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每年单独面向赣州招生,近三年累计定向招收贫困家庭学生904人;就业扶贫方面,培训贫困劳动力12.6万人,帮助11.2万人上岗就业。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人口2462人,每月人均财政补贴300-500元。建设返乡创业园48个,园内企业(实体)1860个,带动5.2万人就业,其中农村贫困人口占到21%;保障扶贫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社会保障托底作用,对特困群体保障水平提标扩面,形成特困群体的兜底机制。同时,深入开展市领导“六个一”帮扶工作,组织全市1407个市、县直单位参与定点扶贫工作,有4.28万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13.86万户,实现了贫困村单位定点扶贫和干部结对帮扶贫困群众全覆盖、常态化。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争取社会各界扶贫资金21.25亿元,组织332家非公企业参与“帮村带户”活动,共帮扶贫困村416个、农户2.5万户。

  赣州扶贫开发是全国扶贫开发事业的缩影。赣州扶贫开发的具体实践,为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积累了一些经验。我们的体会是:必须针对特殊困难给予特殊扶持。针对赣南苏区的特殊贡献、特殊地位和特殊困难,《若干意见》在解决突出民生问题、改善基础设施、壮大特色产业等方面,为赣州量身定制一系列高含金量的特殊扶持政策,布局实施一大批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和试点示范事项,建立健全部际联席会、对口支援、央企帮扶、干部上派下挂等一系列帮扶机制,做到“输血、造血、活血”并重,从而使赣南苏区扶贫攻坚的路子越走越好、越走越宽。必须坚持基础先行改善发展条件。赣州把加快贫困地区通路、通电、通网以及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扶贫开发的先导性工程,大力实施水、电、路、房、网络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尤其是从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饮水安全、电网改造、道路建设等突出民生问题入手,做到济之以急、帮之以需,极大地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扶贫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必须着力培植产业增强内源支撑。赣州坚持国家支持与自力更生结合,着力提升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增强贫困群体脱贫致富能力。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扶贫产业,引导企业、产业、园区向有条件的贫困地区布局,完善扶贫龙头企业与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群众参与产业、稳定就业、持续增收,为扶贫攻坚注入了源源不竭的动力。必须突出精准识别实施分类扶持。赣州把摸清底数、精准识别作为开展扶贫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把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作为提高扶贫实效的关键所在,逐村逐户掌握贫困对象具体情况,深入分析每个贫困户、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找准症结、对症下药。通过设立扶贫基金、建立健全扶贫机制等方式,推动就扶贫抓扶贫模式向建立大扶贫格局、“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撒胡椒面”向“一户一策”、单一外部扶持向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转变,激发了贫困县乡的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确保了扶贫攻坚有序有力有效推进。

经销商推荐

经销商 报价(万) 联系方式
前翻

地方站首页

后翻
Sina.cn04-26 07:19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