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23个项目投资383亿 首批项目大多涉
1月30日,南昌市公布首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试点项目清单,23个项目总投资达383亿元,涉及地铁、菜篮子工程、道路改造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希望获得社会资本的青睐。由此,南昌也成为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推广PPP模式的城市。
“PPP”……这个看似高大上的专业名词与普通市民生活有何相干?答案显而易见,今后政府或市民花同样的钱,就能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一些因政府“缺钱”而延缓实施的民生工程也能加快上马。南昌市冀望通过这种“公私合营”新模式,实现公共利益和市场的双赢。
首批试点项目大多涉及民生
“这次推出的PPP合作项目覆盖广、规模大,合作模式也是多样化。”南昌市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南昌市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第一批试点项目共有23个,总投资达到383亿元。
PPP模式是指政府为了增强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及长期合作关系。此次南昌市推出的试点项目,既有涉及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也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全部具有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特性。
南昌市政府副秘书长叶明和说,这些项目既有经营性项目,也有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项目,项目采用特许经营、政府补贴和购买服务等回报方式,回报机制灵活。最大的地铁3号线项目投资规模达210亿,其中红谷隧道、昌南大道快速路改造等12个项目被列入了南昌市今年的重大重点工程、项目。
目前,南昌市已针对PPP模式出台实施意见和准入行业清单,凡是国家政策放开的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领域,南昌市均可实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市民可获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在刚刚结束的省两会上,南昌市政府主要领导坦言:“当前,南昌的新城建设、旧城改造、产业发展、社会事业、民生工程都需要增加投入,单靠政府财力直接投资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随着新预算法的实施,地方政府除发行债券以外,不能再以任何方式举借债务了,这相当于切断了长期以来地方政府的主要融资渠道。PPP模式作为今后政府融资的主要渠道之一,对缓解资金难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按照南昌市的计划,今后在已界定为地方政府存量债务中适宜以PPP模式运营的融资平台公司存量项目,也要大力推广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并获得合理回报,减轻政府公共财政举债压力,腾出更多资金用于重点民生项目建设。
瑶湖是南昌市区“第一大湖”,水面总面积达16平方公里,但目前污染严重。南昌市正谋划对瑶湖实施综合治理,耗资约9.34亿元。为让这个项目能够尽快上马,南昌市就计划通过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今后瑶湖有望从一个“污水湖”变成景观湖,而社会资本可获得水面经营权等回报。
从“一锤子买卖”变长期投资
“从项目选择、合作模式、回报机制等各方面,都凸显了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诚意。”南昌市政府副秘书长叶明和说,首批推出的都是需求长期稳定、价格调整机制灵活、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项目,适合政府和社会资本进行长期合作。
对于社会资本最为关注的投资回报问题,南昌市也已有周全考虑。叶明和说,PPP模式要在遵循收益合理共享、风险合理分担,考虑社会资本合理收益的原则下建立回报机制,由社会资本通过“使用者付费”和必要的“政府补贴”获得合理投资回报。在保证公众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建立定价调价机制、实行损益分担机制和完善政府补贴制度。
“PPP模式,可以实现企业与政府、市民的三赢。”欧阳认为,PPP模式可以调动社会资金参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原来参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完工收到工程款后就结束了,相当于是“一锤子买卖”,而今后企业可以把短期合作变成长期投资,把原来简单的盈利行为与企业社会责任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叶明和说,对于政府而言,PPP模式并不仅仅是解决“缺钱”的问题,还能通过引入社会资本的新技术、经营理念、管理模式,提升政府提供的社会公共产品的服务水平。如现在政府投资建设一条道路,工程完工后保洁等职能就交给相关职能部门,而今后政府可以将道路养护、保洁、管理等外包给社会资本,政府花钱购买这些服务,按照服务标准付费,这就能激活社会资本的体制、机制优势,花同样的钱得到更好的服务。
本报记者 郑荣林
实习生 陶颖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