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娜:莫让腐败披上“文艺”的外衣
1月27日下午,甘肃省政协委员彭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她准备了文艺界反腐、文化产业金融化和资本化以及建设敦煌影视保税基地等三个提案。(1月28日甘肃网)
昨日的参考消息转载了一则外媒消息称:“以习近平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并没有停止反腐的步伐,有穷追猛打之势,正将目标范围扩至与干部走得较近的文艺圈人员。”早在2003年,人民日报在谨防文艺腐败的文章中就提到,“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损公肥私”多种腐败手段,在文艺界虽不能说一应俱全,但已遭其“病症”感染却是不容置喙的事实。
不可否认,“贵圈”真乱。不少文艺圈人士与官员相互勾连、勾结,成为了共同体,其中的腐败问题频频出现。比如此前就有一些著名艺人牵涉到腐败人员,影响极其恶劣。还有一些电视台人士,卷入腐败官员当中,甚至充当贪官情妇。甚至有一些地方官员热衷于请明星搞活动,铺张浪费,极尽奢靡。这些行为让文艺不再纯粹,成为腐败的温床,触及了社会道德、法律底线!
十八大以来,中央反腐力度空前,有些官员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去敛财,成为权钱交易的掮客,给腐败披上“文艺”的外衣。“曲线救国”让贪腐看起来更加隐蔽,看似文化气十足的行为竟然成为贪腐官员大肆敛财的手段。深入剖析官员“文艺范儿”背后的腐败利益链条可以发现,当权力失去制度约束的时候,人性的贪欲不会放过任何可能的寻租空间。
在文艺腐败中,围绕行贿者与受贿者的投桃送礼,产生了一系列盘根错节的利益交织。打击文艺腐败,不能只停留在发现腐败问题,查处腐败问题这样的“马后炮”上。打击文艺腐败,不妨追根溯源,找到源头,斩断利益链的肇端,制定切实有效的规章制度,这样才能让文艺腐败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艺反腐,重点是切断公权力与文艺圈的黑色脐带,遏制公权力随意染指文艺圈。
反腐不会止于某些特定的区域领域,源于腐败可能是具体的权力行为,也可能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因此,反腐败就一定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惟其如此,才有可能真正收取猛药去疴、刮骨疗毒的功效,还官员一个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还百姓一个清正廉洁的社会环境。(张娜)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