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正文

于都河畔:长征从这里开始

82014-10-09 10:31 大众网 0
于都河畔于都河畔

  于都,不仅是块古老的土地,而且是块红色的土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彭德怀、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进行过伟大的革命实践活动。她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苏区的全红县之一和巩固的后方基地。是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集结地和出发地。 今天,我们循着红军长征的足迹,重新来到于都。过去的痕迹已难以找寻,我们只能在历史的时空中,与那些先烈们彼此凝望,只有静静流淌的于都河,似乎在向我们娓娓道来,那段七十年前的故事……

红军长征渡口 东门渡口(大众网记者 曹亮 摄)红军长征渡口 东门渡口(大众网记者 曹亮 摄)

  日夜摆渡送红军过于都河

  “面对300米宽的河水,除了搭浮桥,就是靠这些渔船。”62岁的退休医生李明荣说,他父亲李声仁清楚记得当年冒着危险,摇着渔船把红军送到了河对岸。

李声仁在世时的照片李声仁在世时的照片

  记得那天是重阳节(1934年10月16日)中午,他与我那当童养媳的母亲正在船上织渔网,忽然,看见岸边来了几个“官兵”(红军干部)。  他们喊道,“老表,请你们把船靠过来,给你们讲个事情。”李声仁夫妇便把船划到岸边。  红军干部问,“今天晚上打渔吗?”李声仁回答,“我们经常都是晚上打渔。”红军干部脸上有点犯难,喃喃自语,“没船,过不了河,怎么打白狗子?”李声仁听后,就告诉他,我们不但可以用船送你们,还愿意去动员其他船老板。   当天晚上,红军沿江找来几十条船停放在离县城10多公里外的鲤鱼塘。大船每次坐8人,小船4人,来回一趟半小时左右。“父亲说,红军的纪律真好,晚上6点左右,部队开始渡江,不打灯也不说话,很讲秩序。”

  听父亲说,他们一直来回摇船到第二天早上5点才回家。休息一天后,第三天晚上,所有的船只又去了。次日凌晨渡江结束前,红军将船老板召集在一起,临时开了一个短会。红军给每一条船发了三斤大米、一块银元,并诚恳地告诉他们:“红军不会忘记你们渔民兄弟。今后,我们一定会回来。”

李声仁就是用这只船日夜摆渡送红军渡河(大众网记者 曹亮 摄)李声仁就是用这只船日夜摆渡送红军渡河(大众网记者 曹亮 摄)

  李家16代人都是于都河上的打渔人。李声仁于04年去世,于都河畔的涛涛江水,送走了最后一个知情的老船工。那段尘封的记忆,记者只有通过李家后人的口耳相传而来。 随母寻父睹渡河

红军长征渡口东门渡口 丁张发寻找父亲的地方(大众网记者 曹亮 摄)红军长征渡口东门渡口 丁张发寻找父亲的地方(大众网记者 曹亮 摄)

  “送红军,到江边,江上穿呀穿梭忙;千军万马渡江去,十万百姓泪汪汪,恩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红军,革命成功早回乡……”这首当时红军离开于都时姑娘们唱的送别歌。

  黄昏,当夕阳的余辉,投射到碧波涟漪的于都和河上时,我们的部队要从这里出发了。红旗猎猎,战马嘶鸣,整齐的队伍站在河对面的草坪上。源源不断的人流,从四面八方汇拢来。他们扶老携幼,来到于都河畔。乡亲们有的把煮熟了的鸡蛋塞到战士的手里,有的把一把炒熟的豆子放到战士的口袋里。有的拉住我们战士的手问:“什么时候回来?”有的止不住地“呜呜”哭了起来。

  一位背着干粮和鞋的妇女,手里领着仅仅四五岁的孩子,焦急的寻找着自己的丈夫。布袋里装满了干粮和新打的5双草鞋。衣衫褴褛的她不时停下来抱起自己的孩子大步往前走,她怕赶不上红军部队。

  在那焦急的眼神中,充满着对丈夫的思念。“要走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一定要把东西亲手送到丈夫手里。”七十多岁的丁张发来到东门渡口想起当年和母亲寻找父亲的场景。

  于都县委报道组负责人告诉记者,丁张发的父亲丁士昌参加革命后,在一次行军中由于脚被冻伤,走不快,敌机轰炸中不幸牺牲。但是,他的妻子刘长秀坚信丈夫依然活着,知道丈夫经常冻脚,就日夜赶做了5双鞋,带上干粮,带起小张发去找丈夫。谁知道这一找竟是两天,却依然没有丈夫的音信。

  “母亲赶上了正在渡河的红军。”东门渡口挤满了红军战士和前来送行的老百姓,母亲把身上背的所有干粮和草鞋分成了5份,分别送给了5位战士。看着远去的5位战士的背影,捎去了对丈夫的思念……

  拆掉门板床板 于都河上架浮桥

刘光沛家的门板全部用来架浮桥刘光沛家的门板全部用来架浮桥

  “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这正是中央红军当年夜渡于都河的真实写照。

  1934年9月,红军有关部门集中调集各路船只,于都老百姓为了搭浮桥帮助红军渡过于都河(贡江),从山上砍下毛竹编成竹排用船拖到渡口,还搬来了门板、床板。有的老人,甚至送去了自己的寿木。周恩来为此曾动情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1934年10月16日傍晚,中央红军部队分别从于都的山峰坝、东门、南门、西门、孟口、鲤鱼、石尾、渔翁埠等8个渡口过桥,标志着长征的开始。

  绕过悠街深巷,我们来到刘光沛的家,一栋典型的客家房屋已有200年的历史,天井下的水池布满绿茸茸的苔藓。“这是祖父当年留下的唯一财产。”刘光沛看着写满标语的墙身,指着一道道门,那记载着红军长征历史的一件件实物,在刘光沛的监护下,仍然完好的保存。

  1934年10月,短短几天,中央红军和红军主力部队86000余人聚集于都准备渡河,白天架设浮桥,调集船只,到了晚上,老百姓就拉红军战士住在自己家里。“当年为了帮助红军渡河,祖父把家里的所有门板都拆了下来去架设浮桥了。”现在的门板都是后来又装上去的,刘光沛告诉记者。  “巩固于都政权,猛烈向外发展……”一行行保存完整的标语印记了红军革命坚定的决心。由于时间很长了,一些字已变得模糊不清,为了保护这些标语,刘光沛用工具一个个地擦出来,然后用白灰护起来。

  历史就在身边,触摸这历史的痕迹,不禁为之感染。刘光沛写的一本反映红军在于都历史故事的剧本《渡河前夕》被排演成地方戏多次参加汇演并获奖,引起强烈反响。

  于都红军大桥

  秀丽清澈的于都河在静静的流淌,历史也在不断传响。勤劳善良的于都人民创造着美好的生活。如今,在当年红军渡江的8个渡口,全部架起了桥。长征大桥、红军大桥、于河大桥等成为于都人民缔造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大众网记者 曹亮 于都报道)

经销商推荐

经销商 报价(万) 联系方式

发表评论热门评论

10-10 15:43xwwx33
战略转移是个天大的秘密,不能这么弄吧,按道理应该是静悄悄才是。当然该文是文学作品
10-09 17:29手机用户
于都 鸡 多
10-09 13:52手机用户
我的祖父跟随毛主席渡过于都河就再也没有回来了,解放后国家民政部发了一张烈士证书,现在我还保存着有什么用呢?
查看更多评论(8)
前翻

地方站首页

后翻
Sina.cn05-22 12:31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