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棚改创新融资方式 实行"阳光操
天圆网讯 9月8日,《经济日报》在头版头条的“改革发展新景象”栏目中刊登了题为“南昌棚改破解‘缺钱’困局”的文章,对我市在棚户区改造中创新融资方式和实行“阳光操作”的做法进行了详细报道。
文章中说,棚户区改造是我国为改造城镇危旧住房、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而推出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但资金缺口、征迁难一直是棚户区改造中难啃的“硬骨头”。近年来,以江西南昌等为代表的中西部城市,一方面通过发掘市场驱动力,创新融资方式,尽可能降低棚改成本;另一方面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提高征迁速度,有力地推动了棚改的顺利进行。
南昌市通过创新融资方式和实行“阳光操作”,不仅找到了开启棚户区改造“缺钱”和“难迁”两大难题的“钥匙”,让当地可能出现的城市二元结构问题迎刃而解,当地干群关系也随着棚改的推进变得更加和谐融洽。
去年下半年以来,南昌先后完成棚改项目征迁房屋370多万平方米。和庞大的棚改规模相比,南昌推进棚改的速度更是罕见。万寿宫棚改项目42天完成房屋征收、十字街棚改项目38天98%征迁户签约。地处西湖区中心地段的象山南路沿线棚改项目,征迁户达5890户,规模全国罕见,然而征收令公布不到50天,99.65%的住户签约交房。
文章写到,南昌市委常委、副市长刘建洋说,征迁不再是拦路虎,源于建立了一套民生优先的好政策:由征迁户集体自主投票选择有资质的评估公司进行征迁价格评估;政府在评估价基础上提高20%作为征迁补偿;在规定期限内签约交房的再加20%的奖励;征迁户只有一处房产且不足36平方米的,按36平方米予以补偿……全部阳光操作,接受社会监督。
据测算,南昌5年内计划完成1439万平方米的棚改任务,约有300亿元资金缺口。围绕解决“缺钱”难题,南昌市将原来分散在各个区的棚改资金全部封闭放在市土地储备中心的账户上,全市统筹棚改收支平衡。以十字街棚改为例,15亿元的资金缺口由封闭运行的棚改资金先行支付,但将来要优先从青云谱区的土地出让金中扣除。而万寿宫棚改项目的资金缺口,主要靠改造为商业街区后的税收弥补。据悉,南昌还明确了“1+6+X”的棚改融资模式:1即代表市土地储备中心;6即6家市属国有投融资平台;X即社会资本,对收支能够平衡的棚改项目规范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文章最后还提到,随着大规模棚改的推进,去年7月以来,南昌已有2万多户居民告别了“房屋小半间,抬头不见天;三世同堂住,睡觉肩靠肩”的生活。(记者 葛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