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庆锋:公益“冰桶”倒出慈善“热心”
近期国外名人通过社交网络玩起了“冰桶挑战”的接力,挑战者需拍视频上传再提名三人,不敢挑战者要捐出善款。活动的主旨是为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LS)进行筹款,并呼吁社会关注。近日,这一活动蔓延至中国互联网圈,多名科技界大佬被点名参与了这一活动。对此,有网友认为,国内一些人的做法炒作的意义大于公益。(8月25日《新京报》)
“冰桶挑战”一出,世人纷纷效仿,“玩”得不亦乐乎。名人“玩”的是效应,公众玩的是热情,但正在公众热情高涨之时,也有“伪慈善、真作秀”的坊间质疑,让“冰桶效应”就多多少少打了回折扣。事实上,冰桶是作秀还是慈善,个人倒觉得无关紧要:倘若说动机纯粹,那是慈善无可置疑;倘若认为是借慈善之名,行作秀之实,其实也无可厚非,毕竟最后达到了慈善捐款的目的。这就好比明星大腕参加的慈善娱乐演出,本着募捐的目的,你总不能认为他们都是为作秀而来,最后就一棍子打死这类公益性演出吧。
枪打出头鸟,往往最热的事情越容易引起争议。或许这个比喻用来形容“冰桶挑战”不很贴切,但却有几分道理,因为发起者和接棒者都是名人,就不免有“出头”、“作秀”的嫌疑。不过,退一步说,假如没有名人助阵,“冰桶”还有没有那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是否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慈善捐款之实上来?我想大家心理都有个衡量。
事实上,借“冰桶”筹款,其实只是借名人、借创意而行的慈善,不仅有娱乐性,而且更多地体现了社会公益性。据美国肌萎缩侧索硬化病协会发布数据称,在不到20天的活动中,已经收到超过1000万美元的捐款,比去年同期增加830万美元。这种由网络击鼓传花的“众筹”行为,已经形成了雪球效应,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慈善公益行动中来,这才是“冰桶挑战”的真正力量。
当然,我们不主张“冰桶挑战”的现实功利主义衡量,但也不赞成将慈善局限在条条框框之内的墨守,更不应该拘泥于翻开慈善的“字典”,纠结于慈善的定义。甚至,我们可以不客气地说,与其在行善之名上指指点点,倒不如多参与到行善之实上来得实在。
不妨多说一句:公益,其实也需要营销。如果说“冰桶挑战”是一堂生动的教案,或许对于正在受到广泛质疑甚至是信任危机的红十字会来讲,也并不为过。以往,我们习惯通过讲述不幸者的苦难、描述公益组织者的诚意从而获取关注、获取公益捐款的模式,或许已经过时。而“冰桶形式”,可以说是一个创新。我们更多的是要学习,而不是舍本逐末地质疑,这才是应有的态度。对于“冰桶挑战”,最后,你也许会发现,公益的“冰桶”,其实倒出的是慈善的热情,这才是“冰桶”的真正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