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正文

南昌西湖区老太太65年写出千万字日记(图

02014-07-29 08:08 南昌晚报 0
李奶奶家的书桌上摆放了十多本写满日记的本子李奶奶家的书桌上摆放了十多本写满日记的本子

  如今,大家都习惯发电子邮件、刷微信和微博时,写日记甚至连写字似乎都成了鲜有之举。然而,家住西湖区烟筒巷社区的82岁老人李琳,坚持写日记65载,字数达到1千多万字。从国家大事到家庭琐事,从工作、学习到气候、收入,几乎覆盖了生活的各个层面。记者了解到,这些日记正被整理成回忆录,有望在今年国庆时出版。 

  听领导建议开始写日记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了李奶奶家中,在摆放在阳台的书桌上,记者看到了十多本黑色硬皮外壳的笔记本,整齐地摆放在一起,每一本笔记本的外壳上都用标签纸注明了时间。“如果不是被出版社的工作人员拿走了一部分,所有笔记本摆放在一起能把书桌摆满。”李奶奶告诉记者,她16岁参军,参军前只读到小学五年级便辍学在家,由于父亲原是私塾先生,因此在父亲的教导下,才多识了一些字。 

  “有一次领导知道我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后,对我说‘小李你这样不行,得好好学习才能跟上发展的脚步,为国家的建设做贡献’,并建议我从写日记开始。”之后,领导还亲自拿来了毛边纸为李琳制作了一个日记本。李奶奶回忆说,从1949年起,她开始了65年不间断写日记的习惯。 

  65年来写了上千万字 

  “刚开始都是写一些流水账,领导看了之后说这样不行,要多写一些自己对事情的看法和感悟。”之后李琳便坚持每天看电视和报纸,了解当天发生的新闻,之后把自己的感悟写下来,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现在每天吃完晚饭,看完新闻我都会到卧室写日记和感想,时间长则近2个小时,短则半个小时。”记者随意翻开了一本日记本看到,每张纸都被文字填满,纸张虽因存放时间太长而略微发黄,但字迹依旧清晰,文字整洁,基本没有一处涂改。“这些日记本里记载了许多我们那个年代的故事,以及生活中的种种艰辛。”65年来,李奶奶写下的日记有上千万字,写满了60多本笔记本。 

  日记里写满家庭往事 

  李奶奶的儿子李江源告诉记者,1968年他们曾被下放到江西武宁一个偏远小山村,当时他14岁,妹妹12岁,每天放学后都要走15里的山路才能回家。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下起了漫天大雪,“我和妹妹两个人都在山里迷了路,周围没有人,心里十分害怕。幸运的是,被困了几个小时后,终于赶在天黑前从大山里走了出来,赶回了家。”这个故事被李奶奶记录在1993年3月5日的日记里。 

  1967年,李奶奶的爱人遭到批斗,为了给父亲补充营养,便有了李奶奶的大儿子李江淮暗送豆瓣酱的故事。“当时江淮15岁,我也担心他爸爸经常接受批斗,身体吃不消,他灵机一动说把瘦肉加到豆瓣酱里去给父亲补充营养。为了不让值班的人怀疑,在送豆瓣酱时,江淮手里还拿着一本《毛选》,称走资派要好好学习,交代问题,只能吃酱。没想到值班的人每次都没有检查便直接放江淮进去,他爸爸在里面每次都期待江淮把豆瓣酱送进来。事后他和我说,江淮这小子小肚子里还有点主意呢!不错。”李奶奶回忆说,尽管生活非常艰苦,但是几个孩子带给她的回忆都很快乐。 

  1977年恢复高考后,李奶奶有两个孩子考上了大学,老二上北大,老三上复旦,这似乎成为了李奶奶家庭的转折点,随着社会的发展越过越好,李奶奶日记里的开心幸福事也多了起来,“1993年1月14日,学校放假,孩子们和孙子辈的3个小家伙都集中在我家,每天吵吵闹闹,成天有许多事要办,生活中没有安宁,感到负担太重。有人说的很形象:辛苦几十年,老来混个炊事员。白天伺候‘造反派’,晚上迎接‘还乡团’。”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幸福。 

  可能年内出版个人回忆录 

  记者随意翻看了几本日记本注意到日记的字数,少则几百字,多则两千字,内容包罗万象,从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到生活中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的小事,不仅记录了李奶奶家庭的变迁,也折射了新中国的沧桑巨变。 

  一家出版社得知李奶奶坚持写日记的事情后,主动联系她,要帮其出版个人回忆录。现在李奶奶每天除了花一两个小时写日记,便是参与撰写工作,忙得几乎没有时间出门。 

  不过,李奶奶向记者表示,这些白纸上的文字,让自己整日乐在其中,自己越写越想写,生活很快乐、很充实。“人活这一辈子很不容易,酸甜苦辣都记录下来,我希望用日记和文字记录下时代的脉搏,以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对提升自己的修养有用,对待人接物有启发,对教育子女有好处,我感觉写日记就是自己给自己的一笔精神财富,给后人留下一点东西。”李奶奶说,现在出版社已经派了4个人负责她的个人回忆录的撰写,“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本书今年国庆的时候,就能出版发行了。” 

  记者 邹鹏飞 文 首席记者 万勍 图

经销商推荐

经销商 报价(万) 联系方式
前翻

地方站首页

后翻
Sina.cn05-06 11:29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