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江西 民生

江西多所重点高中办民校 3年学费达4.5万元

江西日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在南昌市出台禁令——“今年起所有公办高中将取消择校生”后,师大附中的育华学校、南昌二中的心远中学不约而同地开办了高中部。这种现象同样出现在实力较为雄厚的临川教育集团,其所辖的抚州一中、临川一中、临川二中通过遴选社会法人单位参与举办三所民办学校。

在南昌市出台禁令——“今年起所有公办高中将取消择校生”后,师大附中的育华学校、南昌二中的心远中学不约而同地开办了高中部。这种现象同样出现在实力较为雄厚的临川教育集团,其所辖的抚州一中、临川一中、临川二中通过遴选社会法人单位参与举办三所民办学校。

这些被认为处于全省“塔尖”的名牌中学,为何热衷办“民校”?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择校禁令断了相关学校财路,其不得不另辟蹊径创收。而临川一中因违规跨设区市招生、变相招收择校生等被省教育厅多次点名批评,不得不抓住“名校办民校”这根“救命稻草”。

南昌师范学院教育系主任叶存洪并不认同“名校办民校”的做法,他认为这是典型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据他了解,除了这几所已经开始运作的“名校办民校”之外,还有其他学校也跃跃欲试。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公办学校择校费被取消以及公办学校“掐尖”受到诸多限制,学校为了生存不得已而为之。这种做法往往得到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默许、认同。

招 生

高中读三年费用不菲

抚州一中、临川一中、临川二中各自创办的民办学校都暂定冠名“实验学校”,目前已开展报名预登记工作,收费标准还在酝酿当中。知情人士告知记者,临川教育集团的三所民办学校收费标准每年约1.6万元。南昌二中的心远中学3年学费4.5万元,师大附中的育华学校每年收费1万元。

虽然名校办民校收费较高,但由于其依托优质公办高中资源,家长们争相把孩子往这些民校送。

李女士的孩子今年中考550多分,本想就近读南昌十中,学校承诺进“零班”。眼看不少与自己孩子分数不相上下的其他学生的家长,选择就读育华学校或心远中学,她也打起了“退堂鼓”。“这些民办学校教师都是名校本部的骨干老师。”李女士前往学校咨询时,发现有不少高分段学生报名,她不得不决定,让孩子读南昌二中的心远中学,付出的代价除了要租房住外,还需一次性缴纳4.5万元学费。

记者采访了解到,南昌二中的心远中学2015年秋季招收4个高中班,每班54人;师大附中的育华学校高一共招收4个班200人。与这两所民办学校不同的是,抚州一中、临川一中、临川二中各自办的“实验学校”,除了招收高一学生,还招收高二、高三、复读班学生,总规模为6000至8000人。

“目前学校准备和某集团开展联合办学。”临川二中知情人士告知记者,临川二中实验学校选址在临川二中老校区,老校区原供初中部和复读生使用,他们今年将转到新校区。临川教育集团其他两所学校,抚州一中、临川一中也是采取租赁方式以解燃眉之急,以后将兴建新校区。

育华学校高中部设在江西师范大学老校区,心远中学高中部则落子红谷新城校区。

寻 因

名校仅为寻找应变之策?

公办名校办民办学校并不少见,在广东、江苏等地盛行多年,不过这种做法在社会各界普遍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此举能弥补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更多人的观点是,这种做法占用了公共资源和名校的招牌,为少数学校牟利,不利于均衡教育发展。

南昌十中缺额168人,南昌十九中缺额51人,铁路一中缺额48人……这些南昌中招第一批次省级重点高中,今年缺额较多。众所周知,这几所学校与师大附中、南昌二中等名校存在一定差距。

某公办高中相关负责人对此叫苦不迭:“不少报我们学校的高分段学生,没来报到,以致缺额,有的去了心远,有的去了育华,当然也有去江科附中的。”他认为,“名校办民校”是国有教育资源的流失,如果更多名校一哄而上办民校,会扰乱公办教育招生的正常秩序。该负责人表示,拿国有教育资源去办高收费学校,对老百姓来说也不公平,会加剧择校现象。

心远中学招生简章是这样解释“名校办民校”的,将南昌二中的优质教育资源注入心远中学,进一步满足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南昌二中这一名校资源的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化。临川教育集团则认为,实行名校托带民校,是集团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也是满足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话虽这么说,明白人一眼就能看出其中道道。师大附中一名教师直截了当地说:“停止择校切断了名牌中学的财源,教师的待遇无法跟上。如此一来,会造成名师的流失,形成恶性循环。”

抚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就当地三所民校如何招生时明确回答:“三所民办学校招生不受地域、择校等限制。”

业内人士称,“临川一中跨设区市招生近年来饱受诟病,此举意在规避跨设区市招生所带来的风险,减轻省教育主管部门给其带来的巨大压力”。

说 法

这会影响均衡教育

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特别是取消公办普通高中择校、严格控制班额校额、禁止招收高中复读生、禁止跨区域招生等政策的实施,名校原有的招生模式、办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政策要求。

师大附中、临川一中、南昌二中等名校求变的办法就是利用现有的公办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办民校。这种做法在不少城市曾风靡一时,但也产生了一些弊端。

曾担任南昌市某高中校长的一名教育界人士认为,“名校办民校”在一定程度上制造并加剧了教育不公。一方面,“名校”均为重点公办学校,其借助“办民校”的方式扩张,进一步拉大了知名重点学校与优质学校、普通学校、薄弱学校的差距,使公办学校内部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两极分化现象,导致教育严重不公。另一方面,“名校办民校”打着名校的招牌,进一步刺激并强化了家长的择校心理,会大大加剧“择校热潮”,极大地冲击着教育公平。

诸如江科附中等真正的民办学校则表示,如此举措会对民办教育带来较大冲击,导致一些民办学校无法正常办学,民办教育资源不断萎缩。“名校办民校”借助优质公办教育资源与民办学校抢夺优质生源,挤压其生存和发展空间,使原本就很脆弱的民办学校“雪上加霜”。

“名校办民校”具有社会普遍性,据媒体报道,国务院纠风办相关负责人多次批评“名校办民校”中的“假民办”“公办学校以民办名义招生和收费”等行为。长沙市教育局2009年开始清理整顿“名校办民校”,所有共享公办教育资源的“民办高中”于当年秋季一律停止招生。

叶存洪建议教育行政部门依法依规对待此事,原则上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高中应独立设置,要与公办学校相分离、脱钩,否则名校会越来越强大,均衡教育就很难落实。

本报记者 余红举 实习生 周天怡 周利波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