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艺术家黄美尧——艺术上的“无界大师”
新浪江西
关注
黄美尧擅长中国山水画、中国陶瓷绘画、书法、篆刻、诗歌、美术史理论等,其丰富多变的中国山水画及自成一格的陶瓷艺术绘画,蕴涵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精神与自然内美的美学思想。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经过八十年的不断求索与探知,成为中国艺术领域大师中的大师,中国艺术教育领域功勋卓著的美术教育家。
大师背后的大师
1959年,黄美尧毕业于四川美院,以国画老师的身份进入景德镇陶瓷大学(当年的景德镇陶瓷学院)。陶院建校之初,百废待兴,当时景德镇陶瓷还是以传统工艺为基础,延续的还是旧的师徒传承、官窑制式进行陶瓷创作,整个陶瓷艺术创作氛围及理论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黄美尧将自己所学的专业与景德镇陶瓷相结合,经过不断实践和探索,打破景德镇陶瓷艺术与其它艺术门类的学术壁垒,实现了景德镇陶瓷艺术从工艺品范畴向艺术品范畴的初步跨越。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陶瓷艺术教育体系,影响了陶瓷大学几代莘莘学子的创作方向。
现任广州大学美术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肖颜琴,是景德镇陶瓷陶瓷大学77级毕业生。她评价恩师黄美尧:他生活中充满慈爱,是一位风趣幽默的老师,课堂上则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老师。她依然记得老师带着大家登顶泰山、风雨中露宿野外同甘共苦的场景,几十年后依然历历在目。黄美尧教给他们的不仅仅是如何艺术创造、更多的是为学的严谨、做人的道理和创作中的艺术精神。
同为黄美尧的学生、知名艺术家龚循明回顾了当年黄美尧教书育人的点点滴滴,尤其是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开放的艺术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陶瓷人,支撑起中国陶瓷艺术领域的半壁江山。黄美尧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精心耕耘,涉猎美术学、设计学、雕塑、陶瓷绘画、陶瓷工艺等不同艺术领域,培养和造就了大批艺术专业人才,学生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特别是中国陶瓷艺术界,很多大家熟知的如雷贯耳的艺术大家,如秦锡麟、张育贤、刘远长、李林洪、戴荣华、宁钢、何炳钦、吕金泉、陆军、夏侯文等,都是黄美尧为学精神和艺术教育开枝散叶的结果。黄美尧与陶瓷大学的教育同仁们共同构建和形成的陶瓷大学独特的“陶院现象”,得到业界和整个社会的关注和认同。
名校背景,师出名门
黄美尧出生于四川江油的大山深处,从小生活在崇山峻岭和悬崖峭壁之中,山和水的各种形态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大山的沟壑纵横、河水的蜿蜒走势、树木的春秋变化,他都了然于胸。
黄美尧八岁即开始习字学画,大自然蕴藏着可供发掘的美的丰富资源,成为黄美尧早期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源泉。他深入研究客观自然的同时,向古人学习,用前人积累的创作经验,寻找独特的表现方法,生动地描写心中的自然山水。
1954年,黄美尧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四川美术学院。建国初期的四川美院实力与名气不亚于当年的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黄美尧当年的任课老师有国画界的名家肖建初(张大千女婿、弟子)、冯建吴(石鲁兄长)、有理论大家王朝闻、还有色彩名家李有行、工笔描画专家毕晋吉、花鸟写意名家杨竹庵、油画界名家刘艺斯、马克西莫夫等,这些艺术大家当年支撑着中国艺术界的半壁江山。四川美院在当时不仅大师云集,更是许多中外艺术流派的交汇地,可谓是当年中国的艺术前沿阵地。大学四年,在学习古今中国画技法和艺术绘画理论的同时,黄美尧也接触到了西方文化与各种艺术流派、更多地了解和学习到了许多其它艺术门类,包括西方油画、水彩、雕塑、漆画、艺术设计、等各种不同艺术类别。川美这些大师的言传身教、中西方文化艺术的互通共融,影响着年轻时的黄美尧,也为黄美尧日后中国画的艺术创新明确了方向。
当代中国文人山水画的典范
中国古代文人画注重神韵和笔墨意趣,讲求笔墨、追求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综合艺术。黄美尧八岁即进入私塾,练就了书法、吟诗作画的童子功。八十年积累的诗书画印的传统文化功底,拿出任何一样都可以吊打现今艺术市场上招摇撞骗之徒。
黄美尧的中国山水画处处体现着中国文人画的深刻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不论赋诗题跋,皆为黄美尧老师字斟句酌、注重表达自己的心境、情感和思想的产物。他将自己的诗词和绘画结合起来,既有哲人的智慧思考,也有人生的豁达洒脱,彰显黄美尧老师一生正气、德艺双馨的学者情怀。
黄美尧的中国山水画反映出他的书法功底。 泼墨、勾、皴、点、染,一幅画千笔万笔,看似纵横交错,没有头绪,实际上笔笔脉络相通,没一笔虚设。骨线每一笔都熔秦铸汉,力可扛鼎。辅线错综复杂,相互关联,在画面中形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如果黄美尧不是画家、美术教育家,他的书法也完全独立堪称一代大家。黄美尧的书法透露出北方魏碑、汉隶秦篆的大气磅礴、古朴苍劲,拙而不失厚重感,毫无媚俗做作之态,一如黄美尧的人生,简单干净而不失傲骨。
黄美尧之中国画融会古今、贯通中西、穷极变化,自成浑厚华滋之独特风貌。黄美尧将西方的光影色彩等技法,与东方传统中国画水墨意境相融合,成就其当代中国文人山水画经典奠定了基础。
在山水画艺术创作方面,黄美尧虽年近九十的高龄,依然行走在不断超越自己的创新之路上。2021年,黄美尧直接颠覆传统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他将西方的光影色彩等技法,与东方传统中国画水墨意境相融合,由先画后泼转变为先泼后画。以色彩之变来画山水之魂,以水墨之无为来表达艺术之有为。黄美尧的这种泼墨与泼彩之大胆,好像神来之笔,画面上似乎有笔又没有笔,做到若即若离,以水接气,用水将墨、色连贯起来,既有水墨淋漓的感觉,也有西方光影色彩的层次感,最大限度地实现创作过程的最高境界“道法自然”,这种笔墨韵味正是自然界中山水自在形成的结果,是中国文人画“天人合一”终极呈现。黄美尧的中国山水画,成为中国当代文人山水画的典型代表。
艺术上的“无界大师”
黄美尧以近六十多年的陶瓷艺术创作经历,向艺术界验证陶瓷绘画已不再仅仅是工艺而是属于更高的艺术范畴。他始终自信坚守在民族文化的阵地中,深究画理,弘扬国粹,并以自己的言行为世人展示出一个自信从容,博学通达,胸怀大义,的人民艺术家的人格魅力。
2023年9月12日,由景德镇陶瓷大学、中共景德镇市委宣传部、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传承创新 瓷·画无界——黄美尧艺术回顾展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开幕。
2023年9月16日,”陶院现象——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成就展“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开幕。黄美尧出现在这次展出中”开河导流“重要展出篇章中,他是陶瓷大学建立之初艺术的开创者和引领者。
2023年10月15日,由北京海度艺术主办、景德镇丹鹿书院协办的“黄美尧九十周年人生艺术成就展——黄美尧现象”在景德镇丹鹿书院展出。
这短短的时间里,景德镇为一位这样德高望重的老人举办三场这样相关的艺术大展。景德镇陶瓷大学,这所代表景德镇陶瓷的学术高地、全世界唯一一所专业的陶瓷高等学府,举办了二次如此重大的学术活动,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高度关注。中国美协主席范迪安就此也发短视屏表示祝贺,他高度赞扬黄美尧在中国艺术发展道路上,为中国艺术的薪火相传、创新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值黄美尧老师90年诞辰之际,景德镇为一位这样德高望重的老人举办三场这样的艺术展,让我们在黄美尧90年的人生岁月中,见证了老人80载的艺术坚守和不懈追求,这是他的个人人生奋斗史,也是一段浓缩的现当代艺术史。
1959年,黄美尧从四川美院毕业分配到当时的景德镇陶瓷学院任教。在景德镇,陶瓷的门类众多,他根据自己所学的中国画专业,选择了陶瓷绘画这个发展方向。
得益于专业院校所受的教育,黄美尧主张原创,他没有延续景德镇师带徒的拍图形式,而是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去写生去创作。他在一边教学一边创作的过程中,自创了在瓷瓶上进行“通景式“山水画法,直接在瓶身上原创构图,将传统装饰图案的通景画法与山水写生原创进行结合,形成了新的绘画构图形式——“通景原创画法”,突破景德镇传统艺术瓷的“半边画法”。
70年代,黄美尧在创作过程中出现“瓶颈”,他一直思考着如何在陶瓷绘画的写意技法中做到更有意境、更自由。他在进行了无数的陶瓷绘画技法尝试之后,最终在材料和技法上找到破解方法。在陶瓷绘画上运用国画中“泼彩”达到中国画中写意渲染的效果,然后又用堆、刮的处理方法,在陶瓷上实现了油画的肌理感的“刮彩”技法。
经过近十年的研究,最终在80年代初,张大千的泼墨山水风靡中国国画界的时候,黄美尧作为他的再传弟子在传承和再创造的基础上,黄美尧在陶瓷绘画艺术领域独步鳌头,独创出极具个人风格的“泼墨刮彩”技法。
随后1988 年到1998年,黄美尧离开景德镇前往潮州广东省陶瓷职业技术学校任教10年,直至退休。2003年,黄美尧再次回到景德镇,作为景漂再次融入景德镇,因为他追逐陶瓷艺术的梦想从未停止,创作的脚步也从未停歇。
仅仅五年之后的2008 年,“山水情·黄美尧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黄美尧 60 年国画生涯、50年陶瓷生涯的巅峰创作,震惊了一众京圈大佬和主流艺术界的精英们。
无论是自然泼墨绘就的大气磅礴、浑然天成的国画,还是通景原创画法的挥洒自如陶瓷绘画,在北京这样一个文化艺术氛围极其浓厚的艺术界看来,这些作品都是横空出世的艺术界的顶流。黄美尧以其个人的艺术魅力,将主流艺术的目光再次聚焦在景德镇这个三、四线的小城市。而这次在中国美术馆的成功展出,也成为黄美尧艺术生涯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2019 年至 2021 年之间,黄美尧在创作中不再在技法上纠缠,而是自由挥洒、任性而为。他将国画创作中技艺应用于他的陶瓷绘画创作中,将陶瓷创作中获得的灵感带入国画中,将国画与陶瓷有机结合,融会贯通。黄美尧以“泼彩”技法的创新,实现了在光滑材质的陶瓷绘画上对国画渲染效果;以“刮彩”呈现油画肌理形式和质感。他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地超越自我,从而实现了他在国画与陶瓷艺术创作上的技法无界、学术无界、成功跨界的“无界大师“。(吴爱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