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典故看南昌之八:朱元璋大战陈友谅,鄱阳湖上定乾坤!

新浪江西
关注
星光熠熠,长河璀璨。南昌,一片被王勃赞誉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神奇热土,洪崖先生创音律,灌婴大将筑新城,滕王阁里荟群英,海昏侯墓藏玄机,“八一起义”响四方,“小平小道”孕思想……一张张历史图景,一道道辉煌印记,绘就南昌斑斓的历史画卷。
南昌日报推出“跟着典故看南昌”特别报道,独家约请人民日报社江西分社社长、南昌大学兼职教授郑少忠撰稿,从一个央媒记者的视角,带你品读不一样的南昌。敬请关注。
鄱阳湖之战又称鄱阳湖水战,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水域和南昌周边地区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决战以朱元璋的完胜而告终,创造了中国水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为朱元璋统一江南奠定了重要基础。
元朝末年,朝政废弛,社会动乱,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南方各反元武装不断取得胜利。1351年,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高举义旗,各地群起响应。江南地区,徐寿辉起兵蕲、黄(今湖北蕲水、黄冈一带),攻占武昌,继取江西、湖南、浙江、四川等地。1352年,郭子兴起义占据濠州(今安徽凤阳)。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领袖,势力日渐壮大,此后数年,先后攻占苏南、皖南、赣北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因陈友谅扼守金陵上游,控制了安庆、九江、武昌等重镇,占地广阔,力量强大,是朱元璋平定江南的最大障碍,他们之间的争战,既关乎彼此之间的生死存亡,也是争夺南部中国的战略决战。
1360年,陈友谅东伐朱元璋,并在途中杀徐寿辉,自立为大汉皇帝,控制了长江中游地区。陈友谅冲破朱元璋长江太平防线,兵临集庆(今南京)城下。陈朱双方在集庆城西北的龙湾展开恶战,恰遇江水落潮,百艘巨舰搁浅,陈友谅大败,逃走江州(今江西九江)。
1363年,陈友谅动用水陆两栖作战,再出兵进围攻江西洪都(今南昌),水陆两军号称60万人。陈军水船使用的是高大却迟缓的楼船,久攻洪都不下。朱元璋亲率20万人救洪都,陈友谅撤围,在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选择他所擅长的水战迎战朱元璋。
洪都地处赣北平原,位于赣江下游,由赣江向北经鄱阳湖与长江相连,军事地位极为重要。陈军用各种攻城器械从四面八方向洪都城发起猛攻,守城朱军浴血奋战,死守洪都,坚持月余。当朱元璋获悉陈友谅全军出动围攻洪都,并悉江水日涸,不利陈军巨舰行动,以及陈军缺粮、士卒多死等消息后,认为这正是消灭陈友谅的大好时机。七月初六,朱元璋亲率水军20万,赶赴洪都。十六日进抵江西湖口。首先派兵守住泾江口(今安徽宿松南),另派一军屯于南湖嘴(今江西湖口西北),切断陈友谅归路;又派兵扼守武阳渡(今江西南昌县东),以防陈军逃跑;朱元璋则亲率水师由松门(今江西都昌南)进入鄱阳湖,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陈友谅听说朱元璋大军来援,即撤洪都之围,集中兵力东出鄱阳湖迎敌,一场规模空前、激烈异常的生死大决战,就此在鄱阳湖面展开。
七月二十日,两军在康郎山(今江西鄱阳湖内)湖面遭遇。时陈军巨舰联结布阵,展开数十里,“望之如山”,气势骇人。朱元璋针对其巨舰首尾连接,不利进退,即将己方舰船分20队,每队都配备大小火炮、火铳、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枪、神机箭和弓弩,下令各队接近敌舰时,先发火器,次用弓弩,靠近敌舰时再用短兵器进行格斗,双方展开激战,互有伤亡,不分胜负。
二十二日,朱元璋亲自率领水师出战。但陈舰巨大,朱军舰小不能仰攻,接连受挫。朱元璋改用火攻破敌。时值黄昏时分,湖面上东北风骤起,朱元璋选派“敢死队员”驾驶7艘渔船,船上装满火药柴薪,迫近陈舰,顺风放火。风急火烈,一时烈焰飞腾,湖水尽赤,转瞬之间烧毁陈军数百艘巨舰,陈军死伤过半。朱军士气大振,乘势猛攻,陈军败退。两军相持数日,陈军屡战屡败,形势渐越不利。朱元璋判断陈军可能突围退入长江,乃移军湖口,在长江南北两岸设置木栅,置大舟火筏于江中,又派兵控制长江上游,堵敌归路,待机歼敌。
经过一个多月的对峙,陈友谅被困湖中,军粮殆尽,计穷力竭,于是孤注一掷,冒死突围。八月二十六日,陈军由南湖嘴突围,试图进入长江退回武昌。行至江西湖口时,朱军以舟师、火筏多面猛攻,陈军前行不得,只好复走泾江,又遭朱兵阻击,左冲右突,打不开生路,军队溃败,5万余人投降,陈友谅中箭败死 。
史书记载,鄱阳湖水战,从七月二十日开始到八月二十六日结束,历时37天,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投入兵力、舰只之多,战斗之激烈都是空前的,创造了中国水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为朱元璋一统江南、攻灭元朝奠定了重要基础,可以说是一战定乾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