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江西 资讯

60多年前江西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令人感佩…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前不久,中宣部新命名39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其中,江西余江血防纪念馆入选。余江曾经严重流行血吸虫病,解放前30年间,有2.9万多人死于血吸虫病,42个村庄遭毁灭,2万多良田无人耕种,“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正是余江旧貌的真实写照。

前不久,中宣部新命名39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其中,江西余江血防纪念馆入选。余江曾经严重流行血吸虫病,解放前30年间,有2.9万多人死于血吸虫病,42个村庄遭毁灭,2万多良田无人耕种,“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正是余江旧貌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和兴修水利,采取“开新填旧、土埋灭螺”等综合防治措施,于1958年在全国率先以县为单位消灭了血吸虫病,树立了全国血防战线上的第一面红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回顾下余江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血吸虫,寄生在钉螺内,遇到入水的人畜,可在十秒钟之内钻入皮肤,并在体内发育成成虫,危害肝、脾等。血吸虫病在中国流行数千年,俗称大肚子病,疫区主要分布在江南,以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周围的湖区最为多见。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有病人约1000多万。

1951年3月,江西省卫生厅的医师章祖宪、检验员齐绍武通过调查,首次证实余江县为血吸虫病流行县。

78岁的蓝田坂村农民刘金元回忆,因为“大肚子病”,在他16岁那一年,村里5个年龄相仿的伙伴病死了。不少晚期血吸虫病人挺着大肚子下地,每亩地只能收获数十斤稻谷,当地传唱一首小调:“蓝田坂的禾,亩田割一箩,好就两人抬,不好一人驮。”

1953年 4月,江西省血吸虫防治所迁至余江县邓埠镇,设立余江县实验区。

同年11月,中共中央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在毛泽东提议下成立。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柯庆施为组长,上海市委副书记魏文伯、卫生部副部长徐运北为副组长,农业部和重点疫区的省委书记或省长参加,简称为九人小组。

九人小组成立后,于11月22日至25日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防治血吸虫病工作会议,会上提出7年消灭血吸虫病的大体部署。其后,所有有血吸虫病的省、市、地、县也渐次成立了七人小组或五人小组。自上而下,构成了一个政治挂帅、非常完备的组织架构。

1956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把防治和基本消灭危害人民严重的疾病,首先是消灭血吸虫病,作为一项重要内容。2月1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又发出“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的战斗号召。次年4月,周恩来总理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

全国上下总动员的格局已然形成,消灭血吸虫病的的人民战争打响了。

上海会议结束17天后,余江县委血防领导小组成立。中央提出“一年准备,四年战斗,两年扫尾”的步骤,余江县决定至少打个对折,“半年准备,一年战斗,半年扫尾,两年消灭血吸虫病。”

▲1956年2月,中央血防九人小组两次组织专家到余江指导血防工作,图为专家涉水过河下农村。

1956年1月,一张大红布告贴在县政府所在的邓埠镇街头,内容是中共中央批转中央防治血吸虫病九人小组《关于召开防治血吸虫病会议的报告》。当年的县委书记李俊九说,“张贴不张贴,我思考了几天几夜,当我看到疫区人民把消灭血吸虫病当成他们土改后的‘第二次解放’,我也感动得热泪盈眶。”

政治动员,与控诉“旧社会”的罪恶结合在一起。在余江的“送瘟神”纪念馆,陈列着当年控诉“旧社会”罪恶、消灭血吸虫的20多张“契约”。内容大都是因病致穷,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济”,或“无钱用度”,只好卖田卖地,故“两者情愿,特写卖文为据”。

一首新创歌谣迅速在余江传唱开来:国民党不倒,苦难无尽头!瘟神不驱走,生命终难保!

血吸虫的唯一寄主是钉螺,传播则通过人畜的粪便。从原理上看,消灭血吸虫病有三条途径:一,消灭钉螺,血吸虫便无处存身;二,科学处理粪便,就切断了血吸虫繁衍传播的途径;三,人畜只要不接触疫水和钉螺密集的地区,也就无从感染血吸虫病。

▲堆肥灭螺

▲火烧灭螺

▲“开新沟埋旧沟”灭螺

“当时人们大都认为,三种控制途径相较,消灭钉螺最容易见效。”余江县血防站原站长毛惠人回忆道。于是,学生、工人、农民,都被发动起来,每人带着一双筷子一个小桶到疫地捡螺。

钉螺已经被上升到敌人层面。小学生们唱着《我是血防战线上的小哨兵》,每人平均可捡螺2两。而余江血防站实验组几天捡回的钉螺,集中到一间8平米的房间,有60多厘米厚。

除了捡螺之外,余江还在实验区上黄村进行了茶子饼、硫酸铜、巴豆等药物杀螺,但试验效果均不理想。钉螺一般只比大米粒稍大,喜阴凉,躲在阴暗潮湿的草滩或沟渠边,繁衍能力极强,一对钉螺一年的便可发展成25万只,想要彻底消灭非常困难。

1950年,江西省水利部门在余江狮子岩边修建白塔渠,施工中,开新沟的土把淤积的旧沟填平了。后来查螺时,发现新沟里完全没有钉螺,而旧沟里的钉螺也大都成了白色的螺壳。

到1955年,江西省血吸虫病防治所接到了浙江卫生实验院1954年报,上面登载了一篇《土埋杀灭钉螺的现场实验》,实验结果:土埋三个月后,减少钉螺接近四分之三。

有了这个发现,方志纯喜上眉梢,写了一首诗在《江西日报》发表,诗的标题就是《消灭钉螺歌》。

▲方志纯在余江县邓埠乡西坂村访视农民、考察血吸虫病问题

有了科学依据之后,余江人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埋螺工程,主要方法就是“开新沟填旧沟”。

据当年参加这一工程的刘金元回忆,先清理沟岸塘畔的荆棘,铲下表层有螺的草泥,厚度为15厘米至20厘米,再将这些草泥翻过来推入沟底,从无螺区挖来旱土搀上石灰,填入旧沟打实,新土至少要填一米厚,然后再在上面撒一层石灰。旧沟填满后要做上标记,三年之内土地不能翻动,更不能耕种。开新渠时,要与旧沟保持一定的距离。新旧沟偶有交叉,要对旧沟进行彻底灭螺处理。

在热火朝天的“大跃进”气氛中,成千上万的群众手持锄锹,分割包围疫区。

从当年参与者的记叙中,我们可以复原出一个叫“上黄村”的灭螺现场:工地上竖立着木板钉的大横标语牌,一块板子一个红字:“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标语旁,15面红旗迎风招展:“马岗乡灭螺大军”、“青山乡灭螺大军”……15个乡的4000多个民工展开劳动竞赛,打夯声,欢呼声,劳动号子,此起彼伏。三个昼夜,完成了预定5天的任务。共填埋大小旧沟51条,全长3.5万米,填平水塘110口。

“后龙山当时都被我们挖了。”小麦湾村农民彭节放说,村里有一座海拔20多米的小山,长500多米,宽40米。龙口位置有个50米见方的江底塘,杂草丛生,钉螺密布。1957年初春,公社决定“挖掉后龙山,填掉龙口塘”。几百人苦战一个月,硬是移动了后龙山,填掉了龙口塘。

彭节放回忆,参加灭螺的人基本都得过血吸虫病,查出来就立即去治疗,治好了就马上回到工地灭螺。当时在工地上流行这样一句话:“上午为别人看病,下午别人为自己看病,病人轮流做。”

▲全民皆兵查钉螺。

从1955年冬到1958年春,余江人共发动了3.6万多人投入灭螺战斗,填平了300多条有钉螺繁殖的旧沟渠和500多个旧水塘,填老沟347条,长191公里,开新沟87条,长167公里填旧塘503口,搬动土方416万立方。

1958年2月7日,中央防治血吸虫病九人小组转批了中央和省联合调查组呈报的《关于余江县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调查报告》。

这以后,余江县委喊出了“乘胜追击,苦战三十天,全面彻底根除血吸虫病”的战斗口号。疫区纷纷贴出决心书、挑战书、应战书……7000民工再次上阵,全县划分为6个战场,三个月内,光是填的旧沟,就可以绕余江县两周。

1958年5月10日,《江西日报》第三版头条发表了《我们是怎样根除血吸虫病的?》,文章称,“去年全县已经基本消灭了血吸虫病。为了铲除病根,今年4月又向血吸虫病开展了最后的歼灭战。广大群众以冲天的干劲,苦战了三十多天,取得了全面彻底根除血吸虫病的胜利,实现了疫区人民多少年消灭血吸虫病的夙愿。”

5月12日至23日,江西省委防治血吸虫领导小组办公室,从全省抽调37个专业技术人复查;5月27日,专家小组审议并颁发了《根除血吸虫病鉴定书》:“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限期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号召,余江县党政领导在积极防治、采取综合措施的方针指导下,发动了群众,进行了反复斗争,通过全面复查,证明该县已根除了血吸虫病,特予鉴定。”

5月25日至27日,省委书记方志纯亲自主持了在邓埠镇举行的“江西省余江县根除血吸虫病庆功大会”。

▲江西省余江县根除血吸虫病庆功大会

▲庆功大会上获得表彰的集体和个人

1958年6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给中共余江县委防治血吸虫病五人小组发来了贺电:

接五月二十五日来电,收悉你县消灭了血吸虫病,使全县人民永远摆脱了血吸虫病的危害,特向你县全体人民热烈祝贺。你县在与血吸虫病作斗争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各血吸虫流行地区树立了榜样,希望你们总结发扬防治血吸虫病的经验,进一步发动群众做好除“四害”讲卫生,并在消灭其他危害人民的疾病上,取得更大的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一九五八年六月五日于北京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以《第一面红旗》为题,全面报道了余江消灭血吸虫病的消息

1958年6月30日,身在西子湖畔的毛主席看到当天人民日报第三版的《第一面红旗》,"浮想联翩,夜不能寐" ,挥毫写下了两首后来为全中国家喻户晓的《七律·送瘟神》。

▲人民日报1958年10月3日发表毛泽东《送瘟神二首》: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来源:江西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