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夏布画:苎麻上的“非遗”风情

综合
关注江西宜春,得名于“山明水秀,土沃泉甘,其气如春,四时咸宜”之美誉,因物产丰饶,亦有“农业上郡”之称,尤其盛产优质苎麻。
以苎麻为原材料制作的夏布,具有防腐、防菌、防霉等功能,适宜纺织各类卫生保健用品,被公认为“天然纤维之王”。早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江西古越族先民就已经开始从事苎麻种植,并集苎麻织为夏布。经过千年的技艺积淀,得以让宜春夏布之名蜚声海内外。
如今,在宜春说到夏布,不得不提到任静和由他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宜春夏布画。
宜春夏布画起源于近代,当时农村都爱用夏布做蚊帐,有人在素色的蚊帐上画上图饰装点蚊帐,这便是夏布画的雏形。据任静介绍,散落在宜春民间有大量用于祭祀的夏布画作品。而从他的祖辈开始起,其家族就一直与夏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遥想当年,任静的祖父任钧恒以帮人做脚夫和帮大户人家作长工为生,后来偶然在夏布蚊帐上画上各种美丽的花纹图饰,继而使这门手艺成为一个职业,农闲时以上门或揽活的形式,帮人家画夏布蚊帐换取吃饭和钱物。父亲任绍泉十几岁的时候,就给祖父任钧恒做帮手,耳濡目染,把从祖父传下来的技艺继承下来,先后画了20多年,直到后来夏布蚊帐逐渐被尼龙蚊帐所代替。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对传统文化特别重视,夏布工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千年历史的夏布工艺重新焕发光彩。
如今,任静传习祖上技艺,经过不断研究探索,解决了夏布画不易上色、不晕洇等诸多难题,摸索出一整套夏布画绘制技艺。凭借在中国美术学院、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等院校,求学时积累的专业素养,任静致力将乡土民俗与传统夏布画相结合。他常年行走在田间地头,借宿在寻常百姓家,获得了许多原汁原味创作素材和接地气的创作灵感,让一幅幅宜春风情画卷,得以跃然于夏布之上。
乡下老俵、邻居大婶、乡间牧童,松花蛋、土扎粉、麻糍、腊肉、番薯丸子,三角班、打春锣、喊彩、哭嫁,浮桥古渡、庙宇楼台等等,都是他夏布画创作的文化符号。他笔下反映的是最普通百姓的精神面貌、生活状态、幻想追求和内在感情。他说:“我出长于农家,对农村和农民有着特殊的深厚感情。”
众人划桨开大船。为了让他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勃勃生机,任静在宜春状元洲公园的状元阁开办了公益性质的“宜春夏布画非遗传习所”,遴选学徒传授夏布画核心技艺,并先后在宜春技术学院、宜春洪江中学和沁园小学等课堂开班授课,先后培养夏布画学生近三百人。鉴于任静在宜春夏布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所做的努力,宜春市政府于2017年授予任静首届“宜春文化名人”荣誉称号。(丁波 文/摄)

清晨七点,任静已来到宜春状元洲公园,即将开始一天的工作。

任静的宜春夏布画传习所,就设在状元洲之上的状元阁之内。

一进状元阁,任静就如平日一样,拿起鸡毛掸子,为他的每一幅作品拂去尘灰。

今天天气不错,适合晾晒夏布。任静抱起创作要用到的画布,逐一铺开在汉白玉的围栏上。

任静多才多艺,颇为擅长古筝、长笛,平日兴致来了,总会吹上几支曲子。

诗书画印,从不分家。任静总会结合要创作题材,即兴刻上几枚印章。

每次创作前,都需要提前配制好夏布画所需颜料,这可是他的独门秘方。

艺术是孤独的,创作是辛苦的。偌大的画室之内,此刻只有任静一人在挥毫泼墨。

在夏布上绘画和在宣纸上作画大不相同,需要有独特的技法。

午后时光,任静躺在摇椅上,琢磨起宜春的民俗绣品,为夏布画创作寻找灵感。

任静致力于夏布画的传承,已经出版了《宜春风情》及其漫画版关于宜春民俗研究的专著。他们明天都会抽出一些时间,撰写宜春民俗及夏布画研究成果。他认为写书、出书,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手段。

今天是周六,下午是学员授课时间,任静在手把手教小徒弟画枇杷。

三个小时的授课刚刚结束,还没来得及喝口水,就有客人到访。

任静正在和访客探讨如何将夏布画与宜春本土酒业品牌推广相结合。

送走访客,此时天色渐欲黄昏。

回到状元阁,与爱人一起清理画室的卫生,就准备回家煮饭,晚上再接着完成几幅画稿的上色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