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江西 资讯

宜春夏布画:苎麻上的“非遗”风情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江西宜春,得名于“山明水秀,土沃泉甘,其气如春,四时咸宜”之美誉,因物产丰饶,亦有“农业上郡”之称,尤其盛产优质苎麻。

以苎麻为原材料制作的夏布,具有防腐、防菌、防霉等功能,适宜纺织各类卫生保健用品,被公认为“天然纤维之王”。早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江西古越族先民就已经开始从事苎麻种植,并集苎麻织为夏布。经过千年的技艺积淀,得以让宜春夏布之名蜚声海内外。

如今,在宜春说到夏布,不得不提到任静和由他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宜春夏布画。

宜春夏布画起源于近代,当时农村都爱用夏布做蚊帐,有人在素色的蚊帐上画上图饰装点蚊帐,这便是夏布画的雏形。据任静介绍,散落在宜春民间有大量用于祭祀的夏布画作品。而从他的祖辈开始起,其家族就一直与夏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遥想当年,任静的祖父任钧恒以帮人做脚夫和帮大户人家作长工为生,后来偶然在夏布蚊帐上画上各种美丽的花纹图饰,继而使这门手艺成为一个职业,农闲时以上门或揽活的形式,帮人家画夏布蚊帐换取吃饭和钱物。父亲任绍泉十几岁的时候,就给祖父任钧恒做帮手,耳濡目染,把从祖父传下来的技艺继承下来,先后画了20多年,直到后来夏布蚊帐逐渐被尼龙蚊帐所代替。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对传统文化特别重视,夏布工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千年历史的夏布工艺重新焕发光彩。

如今,任静传习祖上技艺,经过不断研究探索,解决了夏布画不易上色、不晕洇等诸多难题,摸索出一整套夏布画绘制技艺。凭借在中国美术学院、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等院校,求学时积累的专业素养,任静致力将乡土民俗与传统夏布画相结合。他常年行走在田间地头,借宿在寻常百姓家,获得了许多原汁原味创作素材和接地气的创作灵感,让一幅幅宜春风情画卷,得以跃然于夏布之上。

乡下老俵、邻居大婶、乡间牧童,松花蛋、土扎粉、麻糍、腊肉、番薯丸子,三角班、打春锣、喊彩、哭嫁,浮桥古渡、庙宇楼台等等,都是他夏布画创作的文化符号。他笔下反映的是最普通百姓的精神面貌、生活状态、幻想追求和内在感情。他说:“我出长于农家,对农村和农民有着特殊的深厚感情。”

众人划桨开大船。为了让他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勃勃生机,任静在宜春状元洲公园的状元阁开办了公益性质的“宜春夏布画非遗传习所”,遴选学徒传授夏布画核心技艺,并先后在宜春技术学院、宜春洪江中学和沁园小学等课堂开班授课,先后培养夏布画学生近三百人。鉴于任静在宜春夏布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所做的努力,宜春市政府于2017年授予任静首届“宜春文化名人”荣誉称号。(丁波 文/摄)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