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绿谷”:大力发展农旅融合 打造特色小镇
摘要: 为积极推进“绿富美”新农村建设,提高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11日,由南昌市委农工部举办的中央驻赣主流媒体“南昌绿谷行”活动启动,采风记者团实地深入新农村的村容村貌、特色小镇、民俗民风、文化内涵、精准扶贫点等走访。为积极推进“绿富美”新农村建设,提高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11日,由南昌市委农工部举办的中央驻赣主流媒体“南昌绿谷行”活动启动,采风记者团实地深入新农村的村容村貌、特色小镇、民俗民风、文化内涵、精准扶贫点等走访。

央驻赣主流媒体“南昌绿谷行”探访南昌菜园(斐然生态园)
本次“南昌绿谷行”采风历时两天,记者分别来到“长埠下桥民俗文化村、石鼻镇果田精准扶贫、石鼻水南历史文化村、万埠梓源民国村、南昌菜园、石鼻现代农业示范区、石鼻今日精品果园、长埠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万埠州上小康新村、溪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溪霞店前古驿风情村、怪石岭休闲农业公园、罗亭水生植物园、罗亭百事通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罗亭义坪电商产业村、太平泮溪农家乐专业村、垴下五位一体村、梦幻林海”进行探访。
“南昌绿谷”总规划面积约406平方公里,位于南昌西北郊,东至昌九高速出口,西至昌铜高速出口,主要涉及以南安公路-万赤公路为中轴的沿线两侧4个县(区)、7个乡(镇、场),即新建区溪霞镇、经济开发区桑海四分场、湾里区罗亭镇、安义县长均乡、万埠镇、长埠镇、石鼻镇。
南昌菜园(斐然生态园)成为南昌市民娱乐休闲好去处
南昌菜园(斐然生态园)由江西省斐然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于2008年启动建设,位于安义县长均乡,是集现代农业生产、休闲旅游委一体的南昌都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也将大力打造成农旅融合发展的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园区总面积10000亩,其中蔬菜面积5000亩、果茶2000亩、水面1500亩、其他用地1500亩。

游客在南昌菜园观光合影 (摄影:中国日报 王健)
据介绍,为了提升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化种植水平,园区引进推广先进的优质高产集成栽培技术、无土栽培技术、肥水一体化技术、菜苗嫁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引进示范了水果黄瓜、彩椒、西红柿、紫色小松菜、柳叶空心菜、奶油生菜等30多个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和栽培技术分别来自以色列、荷兰、德国、瑞士、台湾、日本等。”斐然生态园负责人王松涛告诉记者说。
同时,园区在蔬菜生产过程中,生产人员通过智能监控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做到生产的全城监控,保证每一个生产环节溯源可查,且生成二维码印制在农产品的包装上,顾客可以通过手机扫描农产品上的二维码了解蔬菜生产的整个过程,让自己吃上放心菜。几年来,园区生产的蔬菜,送检合格率达100%,从未出现安全事故。
11日,安义县下起了蒙蒙细雨,而在生态园内,记者看到一批批组团前来参观的市民,络绎不绝。“我是跟着朋友组团来的,第一次到这里,参观完了之后,我觉得我很放松,很开心,这个园区生态很好,做的也很有特色。”南昌市民左先生说。
据了解,“南昌绿谷”区位优势明显,有1个全省百强中心镇、4个全市试点特色小镇、5个省级中心村、18个市级“五位一体”综合示范村,森林覆盖率达65%、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区域内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三星级以上园区5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5个、市级示范点3个。
安义举全县之力打造水南原乡小镇 感受民俗文化
水南原乡小镇位于石鼻镇东北约3公里处,距昌铜高速互通5公里,以古建筑保存完好、民俗传统较多而著称,有40栋保存完好的赣派古民居,其中20余栋明清建筑,2014年被评为省级传统村落。

水南原乡小镇游览示意图
据介绍,安义县举全县之力打造水南原乡小镇,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聘请了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院进行高标准规划设计,以田园式、复古风、民俗范风格规划打造‘环形旅游路线’;其中,项目分三期建设,一期工程投资3000万元,重点打造寻古街、对寻古街、水街等138栋房屋进行仿古改造,招租入驻民俗文化店铺25家。目前一期工程建设基本完成。

记者走进水南原乡小镇,这里民俗文化气息及传统古街道氛围浓厚。“为了更好的开拓市场,我们租下村民的房屋并加以改造,吸引商户入驻,免除其三年租金,然而利用商户的特色优势推广市民游客前来观光购物,至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安义县石鼻镇党委会党委副书记刘凤生说。

刘凤生笑着告诉记者,“之前村里很多人都外出打工,直到水南原乡小镇项目开发,这不仅吸引外来商户入驻,且本地村民也有部分人回家共同创业。”
刘凤生说,水南原乡小镇建成后,将呈现出商客云集、处处是景的繁华闲适景象,将是一个儿时记忆中的乡愁所在,一幅生动的江南式清明上河图。
万埠镇洲上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
洲上村位于万埠镇东面,全村现有人口1300人,耕地1140亩,其中水田900亩、流转土地760亩。洲上新村是为了安置晶安高科周边房屋拆迁户,在村西边规划建设的一个新村,占地面积130亩,规划建房158栋,居住人口790人,总投资5598万元,其中房屋主体工程建设4740万元,公共基础设施建设858万元,主要实施“一轴二带三区四化”工程。

万埠镇洲上村新农村“别墅群”

村民骆大爷家一楼布局

村民骆大爷家二楼客厅
记者在新村看到,村民房屋坐北朝南,对应成14排,房屋采用单栋单体别墅型建设风格,间距合理,灰色坡顶,米黄色墙体,窗套线条与门前屋后绿化、亮化融为一体。
此外,进村路口建有宽20米、高11米洲上骆家标志性门楼,主干道铺设10米宽柏油路面,两旁衬砌彩色人行道板,景观灯、桂花树交相辉映,构建成靓丽的社区街景。

在自家新房里,现年68岁的骆品明正在腌制鱼块,准备年货。2015年搬进新房的他说,以前住的房子是瓦片房,采光不是很好。“现在住进新房子感觉蛮好,住得很舒服。”
据洲上新村有关负责人介绍,该村区位突出、民风淳朴、环境优美、户型新颖、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已逐步成为一个生活优质的秀美之村;产业增强的富裕之村;家庭和睦的文明之村。
果田村发展特色产业精准扶贫
果田村是石鼻镇下属的行政村,位于石鼻镇西面,西北由潦河环抱,与黄洲镇隔河相望,东接古楼村,南连宋埠镇。全村地市平坦,共有耕地面积1904亩,水面面积74亩。全村2760人,共874户。

央驻赣主流媒体“南昌绿谷行”探访果田精准扶贫项目
该村第一书记黄少林告诉记者,近年来,果田村“两委”(村中国共产党员支部委员会和村民自治委员会的简称,习惯上前者简称为村支部,后者简称村委会)通过内引外联积极争取各类项目和资金,为村民办了很多实事。例如,争取上级资金300余万元修建了果园倒洪管工程等。
黄少林说,果田村是南昌市纪委“十三五”精准扶贫村,南昌市纪委扶贫小分队和村“两委”班子充分发挥果田村毗邻安义古村、村内无工业污染、河水环绕、沙壤土地等优势,决定打造“沙洲果园”文化吕后生态项目,建设目标是四季有果、有娱、有花、有菜,设有沙洲文化园、露地水果园、农耕展示园、精品垂钓园、生态养殖园、莲花观赏园、彩色水稻园、菜地寻宝乐园以及特色水果种植区、精品果蔬区和一个旅游服务中心,通过打造文化旅游生态园,提升果田村人气,吸引周边市、县旅游、观光、娱乐人群进入消费,从而提升村GDP增。
记者了解到,“沙洲果园”文化旅游生态项目,预计总投资2000万元,计划流转土地1000亩,一期已经完成土地流转300亩,项目2016年3月开工,已投入资金1000万元,8个连动大棚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按照有机、绿色、无公害的标准,种植了台湾木瓜、红心红龙果和百果香等特色高档新型水果以及瓜类、绿叶菜类、甘蓝类、根菜类、特野菜、葱蒜类等七大类20多个蔬菜品种。

果田“沙洲果园”种植的百香果
沙洲村第一书记黄少林说,正在建设的沙洲文化园、露地水果园、农耕展示园、精品垂钓园、生态养殖园、莲花观赏园、彩色水稻园、菜地寻宝乐园、旅游服务中心,预计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3月完工,2017年5月正式开园营业。据悉,开园后,每年举办三个旅游节,即:“沙洲文化展示旅游节”、“彩色水稻摄影节”、“精品果蔬采摘节”。
据黄少林介绍,通过旅游节,预计南产值600万元至800万元,年收益200万元至300万元。
记者看到,果田村引进种植的10亩台湾“红妃”木瓜树均已结果,7亩百果香正在结果。
溪霞镇店前古驿风情村 留住乡愁文化
店前古驿风情村位于南昌市“两区一廊”的“南昌绿谷”战略的龙头之处,区位优越、环境宜人、民风淳朴。该村有4个村民小组,165户共818人,村庄占地面积86亩。

据店前《仙里熊氏宗谱》记载,店前村始建北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年间,至今有1036年。
走进村庄,沿途可见“江陵世家”牌坊广场、百年古井、百年古樟、官马古道、“忠孝世家”老宅、乡愁文化墙、族谱墙、朝廷敕命兼圣旨墙等景观,具有历史特色和文化底蕴。
据了解,店前古驿风情村规划定位为全省示范中心村,新建区决定全面改造升级该村庄,以发展乡村旅游及农家乐,集生态旅游休闲一体,注重挖掘人文历史,打造一流乡村环境。
综合当地文化特点、独特风貌和现代风格,店前古驿风情村规划了社区服务中心,文化会堂、风景墙、莲荷塘、观景亭等,同时还保留了一些原有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

在改造提升过程中,该村拆除村庄内的猪牛栏、厕所、空心房、危旧房等42间,共计面积4036平方米,改良房屋136栋,平整场地1380平方米,栽植绿化树木1380株,总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可谓是“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
据介绍,店前古驿风情村依托现有的条件,已兴建了电商、民宿等新兴产业,鼓励居民发展特色农家饭。目前,该村正兴办特色产业,从而建设秀美乡村,最终实现“农村梦”。
湾里区“旅游+新农村建设” 打造美丽乡村生动实践
垴下村位于湾里区太平镇集镇核心,毗邻南昌狮子峰景区,全村现有居民81户317人。近年来,太平镇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游客量迅猛增长,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该村以乡愁主打、以文化支撑、以旅游兴村,通过整治村庄环境、融入特色文化,鼓励农户依托自身房屋,发展农家乐、农宿,全村现有农家乐16户,人年均纯收入12000元。开启了“旅游+文化+新农村建设”的实践。

垴下村的象棋文化
环境整治注重原汁原味
在推进环境整治时,垴下村注重原汁原味:一是保留乡愁元素,做到“三个不变”,即:村径走向不变、村容呈现不变、村域架构不变,对古建筑、古民居修旧如旧,保留村庄原始风格,新建的仿古景观灯、水车、休闲凉亭等也最大程度与周围景观保持一致。
二是增添现代气息,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对村庄内部基础设施进行提升,道路整修0.5公里;修建亲水栈道、休闲健身广场等服务设施;对强弱电管线进行下埋处理;改造1.5公里排污管道,全面提升了垴下村人居环境。
三是突出宜居宜业,在村庄环境打造上注意“村庄即景点、村景即小品”的思路。在进行村庄道路、设施整治的基础上,垴下村以建设乡村旅游点的标准,通过加大绿化面积,打造景观小景、引入景观水系等手段,全面提升了村庄的环境。
农村建设融入产业发展
因投入大、市场不明朗,垴下村旅游刚起步时并不乐观,群众积极性不高,不愿涉足农家乐、农宿产业。但近两年,该村积极响应太平镇“柴火灶”“全竹宴”的统一推广以及精品农宿的打造,全面带动了农家乐、农宿产业发展。
此外,垴下村还重视以奖代补,出台奖补办法。“硬件设施直接奖补50%”、“引导联保贷款”、“提供培训管理技术”三管齐下,全面支持农家乐及农家客栈产业的发展,重点打造了5家精品农家乐和农宿,最大限度激发了百姓参与热情。
文化植入提升旅游引力
据垴下村村支书介绍,象棋文化在太平镇源远流长,垴下村的熊氏先祖爱好象棋。公元1341年,熊绎四十九世孙熊文熠经过梅岭时,架书屋在峡谷溪水之上,为子孙们讲课,后来就成了“架溪熊氏”第一世祖,象棋在这期间也形成了“九宫”的雏形,太平镇民间也有了下象棋的习俗,2015年,太平镇成功申报“江西省象棋之乡”,垴下村也成为全国首家“象棋文化村”。由此,垴下村的文化脉络围绕当地熊氏宗祠文化、农耕文化和象棋文化展开,村内所有的设施建设中均体现出象棋特点,进入村内浓浓的象棋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随着“体验旅游”时代的到来,如何抓住游客眼球、为游客创造独特的旅游体验成为各方博弈的关键。垴下村的宗祠文化、象棋文化是独有的旅游吸引与文化烙印,这也为太平特色旅游乡村的打造树立了标杆。
据了解,“南昌绿谷”作为“十三五”时期的重大发展战略,至2020年,将通过实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秀美乡村建设管理、生态环境优化提升、农民增收致富脱贫、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乡村文化挖掘弘扬等六大示范工程,以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为引领,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智慧农业、休闲养生农业、生态特色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等,同时通过特色小镇、中心村、“五位一体”综合示范村、农村新社区等示范乡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村面貌,提升农民幸福指数,使之成为村庄规建、环境整洁、生态良好、乡风文明、社会和谐的农业农村发展示范样板区。
(通讯员:万云标 编辑:陈绍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