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江西 资讯

江西一副教授给新入大学女儿写9条忠告 网上热传

新华网江西频道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九月开学季,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吴辉写给女儿的一篇文章再次在网上热传。这篇写给新入大学女儿的9条忠告,句句饱含一位父亲的深情,引起了很多大学新生和家长的共鸣,不少人称“这简直就是大一女生必看的文章”。

新华网江西频道9月9日电(吴亚芬) 九月开学季,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吴辉写给女儿的一篇文章再次在网上热传。这篇写给新入大学女儿的9条忠告,句句饱含一位父亲的深情,引起了很多大学新生和家长的共鸣,不少人称“这简直就是大一女生必看的文章”。

9日,吴辉副教授在接受新华网江西频道专访时说,这篇文章是去年他写给刚上大一的女儿的。和很多父亲一样,当时他的初衷是希望能用自己的一些经验帮助即将独立的女儿少走一些弯路。“一年的大学生活,原本内向的女儿成了学校的志愿者,考了口译证书,和我讨论了读研、出国等打算,成熟了很多。看来这篇文章对她还是起了作用。”

   关于走红

“我只是说出了很多父母想说又没说的话”

经过教育部新闻办公室、人民日报、新华网江西频道微信公众号“头条江西”在内的众多微信公号的转发,“一位父亲写给新入大学女儿的9条忠告”在今年9月刷爆了很多人的朋友圈,引发众多网友热议。作为作者,吴辉对于这篇文章的走红,更多的感觉是有一些意外。

“去年,女儿参加高考,她想去比较远的地方读大学,作为父母,我们支持她,希望她能借此真正独立起来。但是又免不了担心她照顾不了自己,上了大学迷茫、走弯路。”所以在去年3月份女儿读高三的时候,吴辉就开始酝酿给女儿写点什么。经过了几个月的思考、搜集和整理,最终写出了这篇2700余字的文章。

吴辉看来,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往往含蓄、内敛,不善表达,他自己也不例外,虽然这并不影响中国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与呵护,但是也导致了家长与孩子沟通交流时存在代沟和困惑。“我这篇文章代这些家长们讲出了他们想说又没说的话,所以引起了很多共鸣吧。”

  关于教育

不同的情境下要用不同的对话方式

吴辉自认为是个具有幽默感的老爸,颇受小孩的欢迎。“不仅是女儿,包括家里的侄子、外甥都喜欢和我玩。”但即便如此,从小就文静内向的女儿,还是有些自己的小秘密不愿意和老爸分享,吴辉对此也很理解。

“女孩长大了,不是每件事都愿意和爸爸妈妈当面分享,爸妈也不好当面问,这是很正常的,相信在不少中国家庭里都是这样。”吴辉觉得,既然不好当面沟通,那就换一种沟通方式。

在写给女儿的这篇文章中,“关于恋爱”这一节中写到——“恋爱会让人做出各种傻事而不自知,你是女孩子,要懂得洁身自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在去约会的路上就要想清楚。”吴辉说,女儿一看就知道老爸在担心什么,也能理解老爸的良苦用心。但这件事如果当面和女儿谈,他还真有点不好意思。

所以吴辉认为,在某些情境下,这种书面沟通的方式,无疑能对孩子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我认为,当面教育、沟通,孩子可能转身就忘了。但是写出来,孩子可以时时翻看,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关于自己

从中专生到博士后 从未放弃梦想

吴辉在今年9月彻底“火了”,能写出这篇戳中无数学生和家长的内心的文章,初衷是吴辉对女儿的爱,背后是吴辉自己励志的人生经历。

曾经是余干县中考状元的吴辉,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选择读中专。18岁从中专毕业后,吴辉参加工作,做了1年小学老师,后来又做了9年的初中老师。不甘心放弃大学梦的他,在工作之余一直没有放弃自学。不仅通过自考取得了南昌大学的本科学位,在2000年他又考上了郑州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继续他的求学之路。

“我一直相信读书改变命运。”硕士毕业后,吴辉考上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后来又成为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与宁波日报博士后工作站联合培养博士后。在2012年5月入职江西财经大学。

从小学教师到大学教授,从中专生到博士后,吴辉的这段教育经历不可谓不励志。而他也将自己在教育经历中所受的感悟,写给了女儿。

“挑专业就是挑兴趣,不要用利益标准衡量”、“知识使人生拥有更多可能”、“读经典,经典是时间选择的产物”、“不靠人情关系,就靠本事竞争”……这些忠告,是吴辉孜孜不倦,不断学习的提炼和精华,对于刚进大学校门的年轻人来说,有着非常好的指导作用。

 关于将来

计划写成一个系列 已推出“学霸养成日记”

开学伊始,江西财经大学到处都是穿着军训服的大一学生,他们年轻稚嫩,有无限可能。作为一名大学老师,这段时间吴辉无疑是非常忙碌的,但是在抽空之余,他又写下了一篇“大学学霸养成‘秘诀’”,目前在网络上也流传甚广。

“从紧张的高中阶段到自由的大学校园,很多新生感到迷茫、没有目标,我这篇‘大学学霸养成‘秘诀’’,算是给迷茫中的学生们一点个人建议吧。”吴辉在这篇文中对如何成为“学霸”给出了很多实质性的建议。少点抱怨、早日定下目标、一心一意的努力、利用好课余时间等等,这都是吴辉从平日的教学中,和学生的接触中,一点一滴搜集和整理出来的。“算是去年那篇文章的续集吧!”吴辉说。

现在,女儿已经是一名大二学生了,今天暑假,女儿和吴辉讨论了读研、出国等话题。“女儿说,打算大四考研,具体考哪所学校还没定。”所以吴辉又在酝酿写一篇关于大学生毕业后就业、考研等选择的分析,形成一个系列。吴辉表示,这次他考虑换个方式来写。“我也是学新闻传播的,要是总是这一套,大家要审美疲劳了。”

记者手记:

 "家书体"为何频频走红?

这个夏天,家书体频频走红。《一封宁波父亲写给即将上北大儿子的信》、《江西财大教授写给新入大学女儿的忠告》等文章,几乎都是一夜之间刷爆朋友圈!

家书:一份最智慧的传承

其实中国自古以来,都有许多著名的家书被人们广为流传。如《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都是父亲以给孩子写家书的形式,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告诉孩子,其中的智慧和深爱,胜过生硬的说教。

在平淡家常中蕴含真知良言,一封家书足以体现父辈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于浓浓亲情中,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神代代传承下来。这些家书,不仅仅让自己的孩子受益终生,也让旁观者获益匪浅。

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家书也因此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每次读起,都让人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

家书:一个最温暖的港湾

吴辉写给女儿的忠告,也是家书的一种形式,从中足见父亲的殷切之情。

在离家千里之外的异乡求学,困惑时、迷茫时、伤心时翻看父亲写下的这些文字,浮现眼前的应该有父亲宽厚的肩膀,在家中和父母嬉闹的欢乐时光、刚上大学时父母不舍的眼神……点点滴滴,都是女儿内心深处最温暖和安心的港湾,帮助她一路向前,无所畏惧。 

家书:一种最温馨的文体

家书,大约是世界上最自然最温馨的文体。在网络把地球变成一个村子的时候,大爆炸式的讯息,让你好像离所有人很近,其实心却越离越远;碎片化传播的浮躁,让思考也难以成型。

140字的微博,限定了你只能匆匆涂抹数语;即时通信的便利,让你更愿意用声音表达而懒得多写一个字。一封长长的家书,仿佛是那么不合时宜,却又带着最深厚的温暖。

打开一封家书,好像能闻到家里饭菜的香气,看到故乡油菜花的明艳,听到邻里热情的招呼与寒暄……停下脚步,不妨静下心来写一封家书吧。(完)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