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江西 资讯

江西老兵吴春祥:回忆南京保卫战 敌机扫射满江士兵

摘要: 他们曾经在战火硝烟中出生入死,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守护另一群人的生命,他们见证历史亲历民族荣辱。这是一段令人难忘的生死记忆,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抗日故事,值9月3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新浪江西制作大型专题报道《江西抗战记忆》,带你走进江西10位抗日老兵,为你讲诉他们的抗日故事.....

小编手记:他们曾经在战火硝烟中出生入死,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守护另一群人的生命,他们见证历史亲历民族荣辱。这是一段令人难忘的生死记忆,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抗日故事,值9月3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新浪江西制作大型专题报道《江西抗战记忆》,带你走进江西10位抗日老兵,为你讲诉他们的抗日故事.....

抗日老兵NO3:吴春祥 97岁

吴春祥1918年生人,今年已然97岁高龄,老人状态极佳、思路清晰。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不到两个月,吴春祥即选择从军赴前线,先后参加了“南京保卫战”、“昆仑关战役”、“长衡会战”以及“桂柳会战”等大小战争数十次。1945年8月15日凌晨两点,吴春祥还在“桂柳反击战”的战场上,仅5个小时候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战就此落幕。用老人自己的话说:“八年抗战,我算是有始有终了。”

回忆“南京保卫战” 死里逃生:敌机扫射满江士兵

南京,一个谈及二战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地方,南京保卫战的悲壮、将帅指挥不当导致撤退失序、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些在今天看来很多仍然很多细节充满了争议,而吴老就是亲历过南京保卫战的一员,他向我们回忆了那晚自己所经历的一幕幕。

吴老说,1937年9月2日,自己赶赴南京报考了黄埔军校教导总队军士营二连,“南京保卫战”爆发时,当时只是在军士营受训三个月的新兵,这是他第一次上战场。固守南京是一场背水之战,12月12日,日军猛烈的炮火攻破光华门,南京失守已成定局,下午5时,唐生智将军下达撤退命令。

吴春祥所在新兵连在晚6时奉命到光华门附近一边阻击一边撤退,晚上8时一到下关就奉命以班组、个人为单位设法渡江,次日到浦口集合,因为缺少船只,官兵们当场用门板扎木排。吴春祥回忆道:“我们的班长很能干,两个钟头就扎好了一个能坐五个人的木排,大家用锹和枪杆划水,次日上午七八点到达江北,上了岸回头一看,满江的中国士兵,10时左右,云雾散开,敌机来袭,一阵低空扫射后,江水泛红,不知死伤了多少弟兄!”</p>

“南京保卫战”是一场军民合作的保卫战,老人说,渡江时形势非常危急,江上的船夫来回摆渡,冒着生命危险协助守军转移,战争期间,南京市民也自发为守军送粮食和衣物。吴春祥说,“南京保卫战”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我们都知道这是一场赢不了的战争,但是我们必须打,振奋军民士气,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场战要打给国际看。参加过“南京保卫战”并依然健在的老兵,全国也找不出几个了。

守军撤退至武汉后只剩150人,改番号为46师,1938年1月,武昌成立“中央军事委员会正式工作干部训练团”,除30人分到武汉分校,其余120人全部考入训练团,受训半年。

 艰苦当兵路 战时不敢烧火做饭

说起当兵,老人直言艰苦,待遇不高,每个人6块钱伙食费。打仗的时候一天只能吃两顿,晚上是不敢生火做饭的,怕生火飘起的烟尘会暴露自己,行军时每个人背上四斤半粮食,粮食吃完就吃两个洋芋头过一天,作战时饮用水供应不上就喝水沟的水。1944年“桂柳会战”,吴春祥所在集团军被日军三面围攻,逼上独山,在山上呆了三天三夜,老人回忆说,当时饿得不行,一个连分吃一头野牛,就这样算过了一天。

 学会信命 没有得到回报也不抱怨

说起当年是怎么从军的,老人露出羞涩的笑容,似乎在笑年轻时气盛的自己。当年19岁的吴春祥在江西省电报局工作,每个月可以领16块大洋,足够一家四口人的生活。“七七”事件爆发后不到两个月,他便瞒着家人辞去电报局的工作,赶赴南京,报考黄埔军校,学习杀敌本领。老人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青年人应该上战场。”他走后家里便没有了经济来源,面临前所未有的窘境,1939年南昌会战,武阳不是昔日的武阳,家人也四处逃难,直到8年后,他才重新与家人取得联系。

如今老人和家人住在南昌孺子路算子桥的一座老单元楼内,没有领低保,房子是租来的,1100元一个月,没有像样的家具,也谈不上装修,空间不大,一间房要摆上两张床。老人育有两儿一女,儿子吴继民没有工作,一心在家照顾老人,老人说多亏有儿女的帮助,不然就困难了。面对如今不太如人意的现状,老人笑着说:“心理平衡很重要,人要心中保持愉快才能长寿,即使没有得到回报也不要抱怨。同时我们要学会信命,信命不是认命,就像我,吃了60年的腌菜照样这么健康,这难道不是命吗?”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