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公安部关注江西替考 替考操作全过程曝光
摘要: 江西高考被曝光替考,7日下午江西省教育厅发布消息称,接到有人组织替考的举报后,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教育考试院立即部署南昌市教育考试院,联合南昌市警方开展调查核实,有关考生已被警方控制。江西高考被曝光替考,7日下午江西省教育厅发布消息称,接到有人组织替考的举报后,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教育考试院立即部署南昌市教育考试院,联合南昌市警方开展调查核实,有关考生已被警方控制。
□权威发布
教育部
在校大学生替考将开除学籍
昨天,针对媒体记者卧底替考组织参加高考曝光跨省团伙一事,教育部回应称,教育部对此高度重视,已责成江西省教育厅和省教育考试院迅速调查核实情况,并请公安部指导有关地方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教育部表示,高考公平公正关系广大考生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对于破坏考试秩序、组织替考作弊等违法犯罪行为,一经查实,有关部门将坚决依法严厉打击。对伪造、变造身份证、准考证及其他证明材料,由他人代替或者代替考生参加考试的,一律取消本次考试所有科目成绩,并视情节轻重同时给予暂停参加高考、各种国家教育考试1至3年的处理,相关处理记入考生诚信档案。对参与作弊的在校大学生,还将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给予开除学籍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教育部强调,对于考试管理不力以及违规违纪等行为,将一律严肃问责,绝不姑息。
昨天,教育部继续公布全国31个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招生考试机构的2015年高考举报电话,并表示教育部及各省(区、市)将根据举报线索第一时间核实处理。昨天下午,京华时报记者拨打江西省高考举报电话,工作人员介绍,上午已接到包括替考在内的多个举报电话,正在进行处理。
江西省教育厅
南昌十中考场替考生被控制
昨天替考事件发生后,江西省教育厅于当日下午临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会时间仅3分钟,通报南昌十中考场一名替考生李某某已被警方控制。
通报称,昨天上午11时,网上出现替考组织在南昌参加高考的消息后,江西省迅速做出部署,要求南昌市教育考试院联合警方立即展开调查核实。此时距考试结束已不到20分钟,南昌市教育考试院迅速与警方采取行动,在语文考试结束前将南昌十中考点的涉事考生李某某进行了控制,经初步调查,李某某承认了替考行为。目前,警方正在进一步调查。
通报称,教育部、公安部对此事高度重视,指示要全面展开调查,将案情尽快调查清楚,消除隐患。省教育厅、教育考试院已经紧急通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考试机构以及各考点,进一步做好考试安全排查工作,确保考试安全、平稳、有序。省教育厅、省教育考试院将及时向社会通报所掌握调查进展情况。
昨天下午,京华时报记者联系江西省教育厅询问进展情况。教育厅办公室工作人员称,具体事务由该省考试院负责。京华时报记者随后多次拨打办公室工作人员提供的两个电话号码,电话始终无人接听。
□事件回放
记者曝光替考团伙操作全过程
昨天上午,南方都市报发布报道,该报社记者卧底高考替考组织,曝光了替考团伙操作的全过程。报道称,湖北个别高校多名大学生加入了这个组织,包括记者在内的多名“枪手”都于昨天上午在江西南昌一些高考点参加考试。同时,记者已向当地警方报案。
据报道,2014年11月,记者与一名高考“枪手”组织成员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保持联系,并被发展为该成员(以下简称“上线”)的“下线”,参加2015年高考替考。记者提供了一张本人真实照片和虚假身份信息,并选择替考理科。2015年4月,“上线”将出发时间通知了记者。高考前几天,记者在武汉与“上线”接头。
6月5日晚上,记者随同“上线”等十余人,从武汉坐火车抵达江西南昌。记者证实,这些人多为湖北武汉几所知名高校的大学生。6月6日下午6点,一名男子来到宾馆,向记者等6人发放高考使用的“身份证”和“准考证”,考点均为南昌十中。记者拿到的“身份证”和“准考证”,照片均为本人此前提供,但户籍地被设定为山东。6日下午,替考组织的头目告知替考者们,发放给替考者的“准考证”均为学生的真实信息,他们提前出钱买分、找人替考,只是将身份证、准考证的相片换成了替考者的相片。
此外,一名“枪手”告诉记者,若考上河南一本院校可收入2.5万元、二本2万元,山东一本院校2万元、二本1.2万元。考上一本的分数也分为三个档次,最高档是985高校,其次是非985的211高校,再次则是非211一本高校。“985顶级院校,我听他们说最高卖过几百万(元),能买的家长也不缺钱。”这名“枪手”告诉记者,他所在的替考组织,目前最佳战绩是北京一所理工类高校,卖了一个天文数字。像武汉一些985+211高校,考上的话,最低层级的“枪手”也能拿到七八万元到十几万元报酬。
□追问
成功替考,要经过什么手续?
这种替考能够成功,到底需要过哪几个部门的关卡?考生信息的审核登记要经过哪些程序?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称,高考在报考时,考生的信息及档案材料全部需要当地教育部门进行审核与登记,按照正规程序,高考信息一旦录入报考系统,任何人都不能进行信息更改。南昌市高考替考一事,报考人的身份未进行认真核实,或者核实后进行了任意修改,从而出现了替考者能够进入考场参加考试的情况。这都说明当地教育部门存在管理的漏洞,并且有教育系统内部人员进行违规操作,教育部门负责人也有失监管的责任。
熊丙奇表示,社会中频繁出现高考替考舞弊等行为,也是因为教育系统内部缺乏有力的监管。高考信息录入和管理处于封闭状态,南昌替考事件中,组织者只需将当地负责信息录入管理的人员进行攻关,将替考者的信息录入考试系统,替考者就可以进入考场参加考试。而当考试结束后,高校进行招生时,信息管理人员再次将系统录入信息更改,部分学生就可以更改自己的信息参加高校招生。所以,应加强教育系统权力的监管,使权力无法滥用。
记者卧底替考组织违法吗?
记者卧底替考一事一经报道便引来了多方质疑,认为“记者干了警察的事情,与卧底嫖娼一样都是违法行为”。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研究所所长阮齐林教授认为,从目前来看,记者卧底替考的行为是对社会有促进作用的有益行为,并且刑法中并没有规定替考属于犯罪行为,因此记者替考一事并不属于犯罪。
阮齐林解释,在相关法律规定中,卧底记者确实做了教育部门相关法律法规中禁止的事情,属于违法违规行为,但是从客观上讲,记者卧底行为属于履职行为,是为了监督、揭发报道替考这一现象的,因此从本质上分析,其替考属于合法。
□各地做法
内蒙古使用指静脉验证
记者梳理发现,31个省(区、市)在高考前就相继出台文件,为防止作弊替考现象的发生,均明确表态今年将加大力度严对高考舞弊。
例如,海南规定如考生携带违禁物进入考场,监考员也将被追究责任。河南考点今年规定,对教育、招生部门发现的替考枪手、现代通信工具作弊分子及其他扰乱考试秩序人员当即采取治安管制措施。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的公开资料显示,为防替考行为发生,今年内蒙古高考考生须全部通过指静脉验证才能入场参加考试。指静脉验证是利用手指内的静脉分布图像来进行身份识别。据了解,运用指静脉验证,需要考生先用右手刷身份证,然后将左手的食指放入指静脉验证器以便核证是否为同一人。与指纹识别在程序上大致相同,但指纹容易被人复制,指静脉目前被人复制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吉林、新疆也已在考场外投入监测车辆和设备,对所有考场进行全覆盖,对作弊无线电信号全时侦测、压制。四川则表示,作弊防控系统还将会把电子对抗技术应用于考试中,使用“侦测引导阻断”的技术手段,在全时段、全频段精确捕捉并干扰、阻断无线电作弊信号,不让一处可疑信号成为漏网之鱼。湖北、江苏等地则使用身份证识别仪鉴别考生身份。
京华时报记者聂辉郭莹王晓飞
延伸阅读
江西鹰潭又抓获一名高考替考人员 也是来自湖北
中国江西网快讯 记者叶新阔、谢子玥报道:据江西省考试院透露:7日,江西鹰潭市余江县也抓了一名替考人员,也是来自湖北。
7日上午,据南方都市报微信平台曝光,湖北个别高校多名大学生加入高考替考组织,目前多名“枪手”正在南昌参加考试。当日上午12时许,记者获悉,南昌十中考场一名替考生已被警方控制。省教育厅决定于当日下午2点半召开新闻发布会。
教育部公安部指示“全面尽快”调查江西替考事件
人民网北京6月7日电(记者贺迎春) 记者从江西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官方微博“江西发布”了解到,针对今日上午江西考场发生“替考组织参与高考”一事,江西省教育厅14:30临时召开新闻发布会称,教育部、公安部对此事高度重视,指示江西要全面展开调查,将案情尽快调查清楚,消除隐患。
通报称,6月7日上午11时左右,网上出现“南都记者卧底替考组织在南昌参加高考”的报道后,正在“省考试指挥中心”进行现场巡查的江西省教育厅、省教育考试院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向教育部和省领导进行汇报,并迅速做出部署,要求南昌市教育考试院联合警方立即展开调查核实。
“此时距考试结束已不到20多分钟,南昌市教育考试院迅速与警方采取行动,在语文考试结束前将南昌十中考点的涉事考生李xx进行了控制,经初步调查,李xx承认了替考行为。目前,警方正在进一步调查。”通报称。
据悉,江西省教育厅、教育考试院已经紧急通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考试机构以及各考点,进一步做好考试安全排查工作,确保考试安全、平稳、有序。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高考第一天。据媒体报道,日前,南方都市报记者卧底了一个高考替考组织,湖北个别高校多名大学生加入,试图通过充当“枪手”牟利。今天(7日)上午,包括南都记者在内的多名“枪手”正在江西南昌一些高考点参加考试。该报道刊发后立即引发舆论关注。
“替考”利益链上都有哪些人
新京报■ 社论
替考频发暴露出一些地方在防范高考替考上的麻木。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介入,通过分析归纳高考替考发生的原因,对于各地防范高考替考的制度设计,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建立明确的责任制。
日前,南都记者卧底了一个高考替考组织,湖北个别高校多名大学生加入,试图通过充当“枪手”牟利。7日上午,包括卧底记者在内的多名“枪手”正在江西南昌一些高考点参加考试。记者调查发现,他们均持有由“上线”提供的具有本人照片的“身份证”、“准考证”,部分证件户籍地显示为山东。与此同时,记者证实这些证件信息已存于江西教育考试院系统,照片为“枪手”本人。南都记者已向当地警方报案。
7日中午江西省教育厅发布消息称,接到有人组织替考的举报后,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教育考试院立即部署南昌市教育考试院,联合南昌市警方开展调查核实,有关考生已被警方控制。调查进展情况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对于这次替考事件,记者调查发现,肉眼识别身份证、准考证有漏洞,呼吁对监考老师发放识别设备,考场内机器验证。不过,这并非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于有组织的替考,很有可能存在里应外合,不只是替考“上线”一个人在战斗,如果不找出教育考试系统中配合替考者,就是增加了识别、验证设备,也无法防止高考替考。
据报道,一名“枪手”组织成员最初介绍,“替考组织声称可以凭空造一个不存在的人的完整信息,包括学籍、身份证、准考证等。”其称,“上线”告诉他,由于系统内信息和“枪手”面孔、所出示证件一致,考场查不出来。众所周知,学籍、身份证、准考证的办理是十分严格的,为何这一组织却可轻松办出来?——这不是制造假身份证、假学籍,而是可以进入到教育系统中的真学籍、真身份。这无疑暴露出当地管理存在严重的漏洞。必须严肃追查内鬼,深挖替考背后存在的利益链。
高考替考事件近几年频繁发生,去年高考期间,河南省就曝出替考丑闻,查实违规违纪考生165人,其中替考127。从当地的调查看,如果没有当地有关部门内部人员参与到替考中,为替考者提供办理学籍、身份证、准考证的便利条件,为替考者放行,替考很难这么大规模发生。
按理说,这么多替考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当亡羊补牢,在追责之外,积极查找管理的漏洞,完善内部制约机制、监督机制。在江西这起替考事件中,替考者可以凭空办理学籍、准考证,可见权钱交易多么猖狂,有关制度形同摆设一个。
这无疑暴露出一些地方在防范高考替考上的麻木。对此,不能总是等到出了问题再来查,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介入,通过分析归纳高考替考发生的原因,对于各地防范高考替考的制度设计,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建立明确的责任制。这样的制度还应公之于众,透明执行,让公众及时了解教育考试等部门的运行情况,让公众知道出了问题谁是第一责任人,如此自然能最大可能地杜绝高考替考现象。
媒体曝光江西南昌高考替考案:利益黑手为何斩不断
光明日报
2015高考第一天就爆出江西南昌替考案,让全社会关注高考的拳拳之心狠狠刺痛。有人总想走捷径这不奇怪,奇怪的是在全社会众目睽睽之下,为什么违法犯罪的黑手能伸进考场?
又见替考!——教育部和江西省教育厅分别作出回应
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教育考试院7日下午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高考“枪手”南昌替考最新调查结果:已控制一名替考“枪手”,目前,警方正在进一步调查。
7日上午,《南方都市报》以“记者卧底替考组织参加高考曝光跨省团伙”为题报道了有团伙组织在江西实施高考替考事件:多名“枪手”正在南昌参加考试,其中有6名“枪手”在南昌十中替考。他们均持有具有本人照片的身份证准考证,这些信息已存于江西考试院系统。
教育部在官方网站迅速作出回应,对于破坏考试秩序、组织替考作弊等违法犯罪行为,一经查实,有关部门将坚决依法严厉打击。对伪造、变造身份证、准考证及其他证明材料,由他人代替或者代替考生参加考试的,一律取消本次考试所有科目成绩,并视情节轻重同时给予暂停参加高考、各种国家教育考试1至3年的处理,相关处理记入考生诚信档案。对参与作弊的在校大学生,还将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给予开除学籍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考试管理不力以及违规违纪等行为,将一律严肃问责,绝不姑息。
此次江西替考案是新闻,但是高考出现替考已不是新闻。
2014年,河南开封杞县高考考点出现大规模替考事件。查实违规违纪考生165人,其中替考127人。据此前媒体多方查证的报道,替考已经成为明目张胆的黑色链条,有人找主顾,有人打通关节,有人伪造证件,有人找枪手,明码标价,大行其道。
年年严查,年年处理,而后,又年年出现。这只罪恶黑手斩断一只,重生一只,为何不能整个揪出来?
“高考作弊,已不是考生个人行为。无论是有组织的替考,还是高科技作弊,动辄成千上万花钱,钱从何来?背后是考生、家长,乃至社会诚信丧失的体现。”湖北教育考试院研究员胡向东说。
地方教育考试部门,你在此事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
江西省教育厅的通报称,6月7日上午11时左右,网上出现“南都记者卧底替考组织在南昌参加高考”的报道后,相关部门迅速行动,在语文考试结束前将南昌十中考点的涉事考生李××进行了控制,经初步调查,李××承认了替考行为。
然而李××只不过是这条“黑链”的最末端。
“对于这次替考事件,记者调查发现,肉眼识别身份证、准考证有漏洞,呼吁对监考老师发放识别设备,考场内机器验证。”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有组织的替考,很有可能存在里应外合,不只是替考者一个人在战斗,如果不揪出教育考试系统中配合替考者,就是增加了新设备,也无法防止高考替考。”
据报道,一名“枪手”组织成员介绍,“上线”告诉他,由于系统内信息和“枪手”面孔、所出示证件一致,考场查不出来。
学籍、身份证、准考证是怎么办理的?考完之后,又用什么办法偷梁换柱?这无疑暴露出当地教育管理存在严重的漏洞。
“这既是教育问题,又是社会问题。”《中国高教研究主编》王小梅说。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农村成人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姜明房也表示:“我国的考试不是教育一个部门能搞定的。说实在的,基层教育官员都希望出成绩,谁会认真抓考风考纪呢?”
2014年河南替考案,大面积惩处涉案人员和考生。“可是,最终卷入这起事件的当地教育部门官员,没有一个被追究法律责任,只是行政处分和党纪处分。这就是由教育考试部门自身主导调查、问责的结果——在利益因素纠缠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熊丙奇尖锐地指出,“行政主导问责,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高考舞弊。必须改变这种问责方式,实行司法问责,把教育考试部门也作为调查对象。”
如何抓住组织替考的“大鱼”
“根据立法计划,6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将继续审议刑法修正案(九)草案。有专家已经建议草案中增加组织替考、舞弊等这一类的罪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程雷表示。
从2014年河南替考案来看,替考的“枪手”学生和找人替考的学生都受到严厉惩处,但是这两种人都是黑色链条的低端存在,组织替考者、掏钱的家长和教育管理部门的涉案者这些真正的“黑手”所接受的惩罚仍让人觉得“违法成本低”。
“这也凸显了我们现有教育法律法规严密程度不够。”程雷指出,“涉案的教师和学生适用于教育法规,可以直接引用惩处。但是家长、官员、中介、替考组织者不适用教育法规,其他法规没有规定的情况下,这一块就处于法规的盲区。”
针对考试法急需出台的看法,程雷表示:“考试法当然有必要,但是考试法是部门法,适用的规范对象不同。严重的犯罪行为,还是要依据刑法进行惩处。高考这么重要的事情,社会关注度这么高,刑法应该起到最重要的规范、引导作用。”(本报记者李玉兰)
相关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