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万里长征起点 千年人文之乡

于都县地处江西南部、赣州东部,总面积2893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352个行政村,县城驻地贡江镇。因以北有雩山,取名雩都,1957年更名为“于都”。于都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属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范围,2012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瑞(金)兴(国)于(都)经济振兴试验区。
于都是百万人口之县。于都是目前赣州唯一一个人口超百万的县,总人口105.4万,人口规模居全市第一、全省第四。于都不仅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且还是资源大县、生态大县,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目前已发现钨、铅、锌、钼、金、银、萤石、硅石等28种矿种,被前苏联专家誉为“东方乌拉尔”。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1.68%,有江南第二大天然草场——屏山牧场,有丹山碧水、众多名人摩崖题词的罗田岩森林公园,有兼怀“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江西自然风光最具魅力村庄”美誉的千年文化古村——寒信村。地处赣州1小时经济圈,距省会南昌422公里,赣龙铁路、瑞赣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宁都—于都—定南(赣粤界)高速公路即将开工建设,建成后可全程高速直达广州、深圳、厦门等大城市。
于都是千年人文之乡。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雩都县,迄今有2214年历史,是江西最早建县的八个县和赣南最早建县的两个县之一。建县时幅员辽阔,所辖地域含现瑞金、会昌、石城、宁都、安远和寻乌诸县,素有“六县之母”和“闽、粤、湘三省往来之冲”之称。古时于都曾为赣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军事要地,郡治设在于都近250年之久。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周敦颐、岳飞、文天祥、王阳明等人在于都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罗田岩石刻被确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都至今仍保留着众多的客家文化遗产,是全国著名的“唢呐艺术之乡”,第一批命名并几经复评仍然保留着的“全国文化先进县”。“于都唢呐公婆吹”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于都还曾以“三锤三匠”而获得“民间手艺之乡”的美誉(三锤:打铁的铁锤、补缸补锅锤、弹棉花的弹棉槌;三匠:木匠、泥匠、篾匠)。
于都是万里长征起点。建立了赣南第一支正规工农武装、第一块红色根据地、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是中央苏区全红县核心县之一、中央苏区最后一块根据地、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起源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特殊贡献和巨大牺牲。1934年10月,中央机关、中革军委和中央红军主力8.6万人集结于都,开始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于都从此作为“地球上的红飘带”的起点载入史册并闻名世界。苏区时期,于都是筹钱筹粮最积极、出人出力最踊跃、受灾受难最深重的县份之一,25.5万人口的于都有超过10万人支前参战,有67709人参加红军,其中在于都集结出发长征的红军将士中每五个人就有一个于都人;于都为革命牺牲的有姓名可考的烈士达16336人,其中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烈士达1.1万人;共走出了16位于都籍共和国将军。
于都正走在加快改革振兴的康庄大道上。积极抢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和新一轮扶贫开发重大历史机遇,主攻贡江新区、工业新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驱动、信息化为引领,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发展生态化,努力争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先行者,着力建设经济繁荣、城乡秀美、生态宜居、社会和谐的幸福于都,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于都进入了历史最好的发展时期。2013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40亿元,财政总收入12.7亿元,其中公共财政收入8.7亿元,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01.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2.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6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14元;三产比为15.4:52.8:31.8。2014年1-9月,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09亿元,增长10.6%;财政总收入10.57亿元,增长13.3%,其中公共财政收入7.54亿元,增长16.2%;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1.4亿元,增长23.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亿元,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2亿元,增长13.6%。